北京2015年9月29日電 /美通社/ -- 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健生可謂是一個盡人皆知的“名人”。這不僅是因為他醫術高超、醫德高尚,是最年輕的博導之一,更是他16年間利用休息時間走遍了陜西鄉村,組建了一直3000多人的醫療協作組織。
隨著分級診療制度在2015年的逐漸升溫,作為分級診療的實踐者,王健生被各種論壇拉去做演講嘉賓。16年間,他見證了醫生協作組織的從小到大,感受到了分級診療從無到有,體會到了制度的牽絆和掣肘,也領悟到科技在連接與匹配的力量。
當很多人還在思考如何將分級診療落地時,王健生以及他的團隊,已經通過移動醫療進行了大膽探索。他用實踐的力量,一點點揭示著互聯網技術在分級診療體系構建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醫患溝通從此無界
王健生以執著于科普宣傳而聞名。而這源自他早年的一次義診。
1998年,在一次義診中,一名20多歲的農村婦女檢查顯示“腎功能異常”。醫囑單上寫明要用7天的藥,但病人只服用了3天。最終,病情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一個家庭從此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這件事對剛剛走上醫生崗位的王健生觸動很大。在尚未完全讀懂醫生所肩負的使命時,他就下定決心,要竭盡所能給農村百姓普及更多的健康知識。
15年間,王健生和同學、同事們深入陜西省10個地市73個縣的鄉、村,共為5萬余名婦女進行了健康查體,同時開展知識講座,普及健康知識。
科普講座成效顯著,但耗時耗力。參與人群越多,溝通成本就越高。每一種新的溝通工具出現,王健生都是第一個嘗鮮。從最初的電話、短信,到微博、微信,盡管溝通效率大幅提升,但點對點的溝通仍然受限。大眾類的溝通工具也不能滿足醫患、醫醫間的溝通要求。
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讓王健生看到了希望。“第一次使用‘微醫’時感覺太爽了,一鍵就可以發起視頻通話,感覺好爽歪歪。”在中華醫學雜志創刊100周年暨高科技醫學發展與互聯網醫療高峰論壇(廣州站)上,王健生并不掩蓋對移動醫療的熱愛之情,“移動醫療將溝通效率成倍放大,即使面對再多的人群也不用發愁。”
如今,王健生在科普講座的間隙,都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教大家如何用手機APP進行乳腺病預防。而不用花錢,就能請省城大醫院的專家來為健康‘把脈’”,村民們的臉上各個笑開了花。
而當了17年鄉醫的周秀秀,通過微信“掃一掃”,也成功關注了公眾號“乳線”。在加入微醫群后,她還可以利用共同的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及時聯系王健生的專家團隊,隨時溝通、尋求幫助。
如今,無論是剛剛走下手術臺,還是在外參加學術會議,閑暇之際,王健生都會拿出手機,看看有沒有須緊急回復的“同行提問”和“病患咨詢”。利用移動互聯網,王健生隨時隨地為病人提供咨詢和隨診治療的夢想,已經照進了現實。
患者轉診一鍵搞定
眾所周知,乳腺疾病,特別是乳腺癌近年來普遍高發。長期臨床實踐表明,腫瘤防治單靠一個人、一家醫院難以做到,必須全行業相互協作才能最終戰勝腫瘤。
2004年,王健生發起成立了陜西省抗癌協會乳腺病防治協作組,致力在省內各級醫院開展乳腺疾病防治協作工作。目前,陜西107個區縣已有86個區縣的89家醫院參與其中,醫務志愿者隊伍由10人壯大到4000余人。
“今后我主要做的工作就是搭建平臺,讓更多的同仁參與到這個里面。”王健生教授說,利用互聯網平臺,醫患間的信息溝通更加便捷,醫生間的轉診也不再復雜。
王健生介紹道,在此之前,患者要想到交大一附院住院,至少要排上好幾天的隊,“尤其是急診,找不見人有可能病人就有生命危險。”而現在,通過微醫平臺,患者提交病情后,專家團隊專業的分診人員經過疾病判斷,會給患者匹配最合適的科室和醫生。
王健生舉例到,陜西寶雞一位患者家屬在裝上微醫APP第二天,他媽媽發現身體不舒服。他把癥狀發到微醫平臺后,王健生剛好下手術臺,看到癥狀跟腫瘤專業相關,肝部持續疼痛,而且好像摸到有東西。他就讓患者做一個磁共振,看看是不是肝臟腫瘤。第二天,肝腫瘤的結果出來后,縣級醫院認為手術太過復雜便向交大一附院提出了轉診申請。患者第二天來到醫院,第三天便順利入住了王健生的肝臟外科。
互聯網分級診療平臺較大的價值,就是把求醫的信息和提供醫療服務的信息實現了精準匹配。這就減少了中間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既節省了時間、還方便了患者。
這種預約就診、協作會診、電子化轉診,直接觸及了醫療資源過于向中心城市集中,患者只信賴大醫院,大醫院患者應接不暇,而地方醫院資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的痛點。
患者管理再不犯難
從醫16年,王健生坦言,最讓他犯難的并不是多么棘手的復雜病例,而且面對成千上萬的術后患者時,對患者管理的束手無策。
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中國很多基層衛生機構并沒有為當地百姓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即使個別患者在大醫院建立電子病例,由于標準不統一,也很難在不同醫療機構間使用。由于缺乏專業的隨診工具,實際上對于很多術后患者,都缺乏有效的患者管理。
在早期,王健生要求他的團隊及每個成員醫院都要對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并定期進行隨訪。王健生告訴記者,僅他個人的手機通訊錄里,就保存了2200多名乳腺疾病患者。翻開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地記載著從醫以來治療過的癌癥患者情況。
有了微醫后,王健生就再也不用為這個問題發愁了。他說,微醫會將醫生在掛號網積累下來的患者全部還給醫生,同時醫生也可以讓線下患者通過微醫來查找到醫生,并關注醫生;醫生可以對患者進行特定的標記和信息備注,以方便管理和記憶;醫生可以查看待就診的患者基本信息,對待就診的患者有個初步的了解。
現在患者提交診療后的病情信息(加重、好轉、痊愈)后,醫生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給出相應的建議和提醒。
精準匹配助力分診
我國有5%的醫生,既承擔了疑難病癥的診治,又承擔著本應由大量基層醫生完成的首診工作。“這種結構性的醫療資源應用極不均衡。”王健生認為,解決看病難題,根本之道就是要建立分級診療體系。
分級診療有兩大難點。第一就是基層缺乏可信賴的醫生。王健生表示,掛號網推出微醫集團,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讓不同區域的醫生之間, 資深專家和基層醫生形成協作組織,把資深專家經驗和基層醫生時間有機地融合,讓每一位普通患者就近享受到優質的會診、轉診等就醫服務,從而實現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和較大化利用。
王健生坦言,在團隊走進陜西較大渭南地區的富平縣時,他非常擔心他們可能不太接受。為此,他們團隊便向基層醫院做了一個承諾,只要線上有任何問題,他們一定第一時間響應。隨后,王健生取得富平縣婦幼保健醫院的認可。他們利用一個月時間,把所有鄉鎮衛生院逐個進行了培訓。目前富平縣大概有1300多名鄉醫,其中有900多名都在王健生組建的“微醫群”里。
“我們去幫助以后,病人知道這個地方有教授團隊在,而且每一個方案基本都有教授參與的,這樣病人就會留在這個地方。”王健生表示,微醫團隊將專家品牌和醫生時間結合在一起,慢慢地可以引導病人合理就醫、理性就醫。“如此我們解放了大量時間,有更多時間投入到科研教學和技術幫扶上面。”
什么病人該去看什么醫生,什么醫生該面對什么病人。這其實是分級診療最直白的一種表述,而今互聯網技術已經通過精準匹配讓分級診療更加簡單化、方便化和便捷化。
回顧個人和團隊的十多年經歷,王健生將成績的取得,更多歸因于緊跟技術潮流。“在正確時間、正確地點做了正確的事,更為幸運的是遇上了掛號網,抓住了正確的機會。”王健生表示,社會力量有資金、有團隊、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互聯網分級診療完全可以和國家自上而下推行的分級診療形成合力,協力緩解公眾的看病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