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年11月19日電 /美通社/ --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雖然已經過去,但是陸陸續續的快遞一直在提醒著今年“雙十一”的購物狂潮。然而購物狂歡節對整個互聯網、物流體系來說是一場大考。各類取得輝煌數字的電商企業背后,是一些不太熟知的B端企業在為“雙十一”保駕護航。
其中,云服務商便是保障“雙十一”正常有序進行的功臣。為了了解云服務廠商為“雙十一”購物節所作出的貢獻,融云CTO楊攀講解了其IM云服務。
融云是國內較大的即時通訊云服務商,可為全球開發者提供服務及支持。融云即通訊云是將即時通訊技術封裝成SDK供App開發者下載使用,并向開發者提供平臺環境、技術支持以及后期運維等服務,使開發者的App能夠快速、低成本的獲得即時通訊能力,滿足社交,客服等場景需求。融云提供的即時通訊云服務,廣受iOS、Android、Web等平臺開發者青睞。iResearch艾瑞等權威數據顯示,融云即時通訊云市場份額穩居第一。
產品初衷:讓開發者輕松接入IM功能
當談及做融云這款產品的初衷時,融云CTO楊攀表示其實融云目前獲得了如此廣闊的市場空間是他所意想不到的結果。
起初,根據團隊C端產品的研發經驗,楊攀發現APP中IM模塊的開發以及維護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是許多創業公司甚至大公司所難以承擔的成本。
對于許多APP來說,IM并不是核心功能,但是卻是社交與客服等場景所必備的功能,IM功能對于增加移動互聯網用戶粘性有著天然的幫助。只是礙于成本,當時許多APP并未加入IM功能。
在IM領域出身的楊攀和其團隊,敏銳地嗅到了這個機會:與其去做一款C端的產品,不如在所專長的IM領域,開發一款B端的即時通訊云服務,讓開發者可以低成本地在自己的APP中接入即時通訊功能。在這個構想下,融云應運而生。
在當時來看,市場并不大,因為彼時帶有IM功能的APP并非主流。但是隨著IM云服務的普及,使得IM功能的門檻空前降低,這個市場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起來,截至2015年上半年統計,入駐開發者超過40,000家,接入應用數超過36,000款。而如今,IM功能已經成為了大多數APP的剛需。這個情況,或與融云的努力不無關系。
CTO眼中的公司核心競爭力
融云在IM云服務市場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績,說明公司在市場中很有競爭力,那么在CTO楊攀看來,融云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作為CTO,他對技術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他表示:“不管處在什么位置上,技術都不可以丟,身為CTO也要堅持在產品開發的第一線,只有這樣才能對保持技術的敏銳與把控。”
而在整個公司層面,這種對于技術的堅持便反映為整個研發團隊以及技術支持團隊的專業性。楊攀認為,作為即時通訊云服務,核心的競爭力是服務的穩定、不出故障,使用戶的消息準確有序地送達且不會丟失,這才能保障用戶的即時通訊體驗。
除了強大的技術保障,在CTO楊攀看來,融云的核心競爭力還體現在公司的核心價值觀,那就是服務用戶。
為了更好的服務用戶,融云建立了非常快速的用戶需求響應機制。在產品的研發和更新上,堅持每周一版這個令同行難以達到的速度進行更新。其次,融云建立了高水平的技術支持團隊,CTO楊攀介紹,這些技術支持人員,在普通互聯網公司都是可以參與核心功能研發的技術人員。如此強大的技術支持團隊,可以及時解答用戶的疑問、解決用戶的困難。
在談及公司文化的時候,融云CTO楊攀多次提到敬畏之心,對技術、對客戶常存敬畏之心,或許是對融云核心競爭力的較好詮釋。
融云護航“雙十一”
最近,最具影響力的事件莫過于“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民眾眼中的狂歡節,卻是對整個互聯網和物流體系的一次嚴峻挑戰,作為即時通訊云,融云在電商的客服等環節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么“雙十一”期間,融云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融云CTO楊攀表示,接入融云的應用中,有不少的電商、O2O類的APP,而雙十一期間,對于電商、O2O類APP來說,每一分每一秒都彌足珍貴。融云很有責任幫助開發者全力以赴的關注自身業務,而無需分心后臺技術。
為此,融云針對“雙十一”特別推出了保障策略。
雙十一往往給應用帶來10倍至20倍的業務增長,這將給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果用傳統IT架構來支撐,顯然在運維、保障等方面都會非常吃力。所以創業者往往選擇構建在公有云平臺上,利用云服務可伸縮的彈性資源和貼心的技術服務來滿足速度的需求。
面對“雙十一”這種突發流量,融云即時通訊云提供無狀態服務集群,服務、數據、網絡均可動態伸縮,無限擴展等方案,幫助開發者輕松應對海量高并發。為確保萬無一失,融云在雙十一之前,將核心業務服務器擴容一倍,充分滿足用戶的需求。
此外,融云從11月10日至11月11日的48小時中,不間斷地為用戶提供技術保障服務。CTO楊攀介紹,公司的每個崗位在這48小時內都確保有人值班。
融云憑借著業內技術優勢以及對開發者的服務意識,奮斗在“雙十一”的幕后,為開發者、商家乃至整個雙十一保駕護航。“雙十一”的輝煌數字,與云服務廠商的努力有很大關系,目前來看,正是由于這些幕后工作者的努力,中國互聯網成功通過“雙十一”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