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2016年1月26日電 /美通社/ -- 今日,美通社正式發布《2016中國記者職業生存狀態與工作習慣》調查報告,探尋數字化傳播環境對記者工作習慣與公關媒體關系的影響,白皮書針對記者的職業生存、工作習慣、及對企業公關媒體關系的影響三個角度展開調查與分析,并首次對中國記者群體的職業狀態進行了畫像。
“我們更加關心記者這個群體的職業生存狀態,關注記者心中對媒體趨勢發展的理解。”美通社受眾拓展部負責人劉曉林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優質內容的價值和傳播影響力,將借助新媒體渠道得到更大的釋放。作為內容的生產者,在數字傳播環境的影響下,記者的工作習慣發生著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又將對內容的生產與傳播、企業公關與記者的媒體關系方面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也是白皮書希望探尋的問題。”
本次調查持續時間為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間,針對美通社PRNJ記者在線的2萬名中國記者展開問卷調查,一共得到了1,477名記者的參與。
作為聯合發起方,調查得到藍媒匯、藍鯨傳媒、天璣會、西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等機構的大力支持。同時,美通社也很榮幸地邀請到數十位優秀的媒體人作為代表,針對本次記者調查的話題接受美通社一對一的文字采訪與視頻訪談,也希望媒體人的經驗與觀點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思考。
重要發現
第一部分:中國記者職業生存狀態
新聞報道的發布不代表記者工作的完成,而是傳播生命力的開始,數字化媒體的發展對傳統的新聞編輯室帶來了沖擊,對記者新技能的學習也提出更多新的要求。美通社欣喜地發現,更年輕一代的記者受新聞傳媒科班教育的比例有明顯的上升,但同時也看到,絕大多數記者的收入并沒有隨著從業時間、經驗與年齡的增長而有顯著提升。
前第一財經總編輯、秦朔朋友圈創始人秦朔:“傳統媒體的下滑并不意味著媒體不行了,更不意味著內容工業不行了,相反是在預示著新的內容工業黃金時代的來臨。”
虎嗅創始人李珉:“在未來,大而全的廣播型媒體面臨被進一步瓦解的挑戰,分眾的媒體會將自己的服務鏈條在相應的社群中進一步做長做深。”
藍媒匯創始人韓輝:“媒體的采編方面需要注重用戶思維,對用戶定位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注重內容生產和渠道平臺融合的多維升級才有利于適應移動互聯網新環境,由數據驅動引發的媒介融合是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二部分:記者工作習慣:信息獲取與內容生產
第三部分:企業公關與記者媒體關系
作為企業品牌公關人員,首先要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熟悉公司的產品、品牌價值及所處行業的競爭優勢,熟悉目標媒體風格及記者負責或關注的報道領域,為記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和幫助,溝通中所傳遞的專業度,也是決定媒體關系成功與否的關鍵。
“企業為用戶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必須保證真實不夸大,盡量客觀的評述,才能夠引起公眾的關注和尊重,聰明企業的公關應該很公正。”一點資訊副總裁、總編輯吳晨光表示:“現在的傳播特征是信源特別多,僅在一點資訊入駐的公共帳號已經有4.7萬個,企業不可能控制每一個信源,以往單向的傳播已變成交互式的社交化傳播,現在已經不是控制幾個大媒體就能夠統治輿論的時代,企業在這個時代需要與時俱進。”
前《南華早報》國際版執行主編、專欄作家陳澍@滬港小生 在參加美通社2015新傳播年度論壇時曾提到:“很多企業發布新聞稿時,往往只是單純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卻沒有意識到‘So What’(為什么重要)那部分。這則新聞為什么對讀者、媒體來說很重要?對他們的價值又體現在哪里? PR在下一次主動聯系目標媒體時,需要更多地從‘So What’的角度來想想什么是新聞。”
新榜創始人兼CEO徐達內在接受美通社視頻訪談時講到:“對于企業來講,內容和傳播肯定要服務于企業的整體布局和價值,回到服務于你的消費者,而不是隨波逐流,去跟隨一些花邊、泡沫的東西。”
2016年,美通社將繼續在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韓國、日本等多個亞太國家和地區展開本次記者調查項目,調查結果白皮書將會陸續發布。
預知白皮書更多詳情,請聯絡:
美通社受眾拓展部
media@prnas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