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6年11月28日電 /美通社/ -- 社區商業,一個與民生息息相關又包羅萬象的商業業態,現在正站在北京商業發展的風口上。11月25日,由北京市商務委指導、北京市商業聯合會和北京商報社聯合主辦的2016年度(第十屆)北京商業高峰論壇上,上百位與社區商業相關的政策、學界、業界人士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關注老年消費需求,做有溫度的社區商業,尋找互聯網新渠道,這是頭腦風暴后呈現在社區商業發展方面的三大舉措。同時,北商研究院發布了以“社區商業新生態”為主題的《2016北京商業發展藍皮書》,指出社區商業發展已經進入了融合移動互聯網的3.0階段,但是品牌化、特色化不足。
招數一:關注老年需求
在日常消費中,不管是商業綜合體還是超市便利,年輕人和家庭總是被放在商家考慮的前列。與會的首都經貿大學陳立平教授介紹,按照國家權威統計,到2030年有3億人口超過60歲,其中有7000萬是失能老人。中國的國情決定中國的養老方式肯定不能走西方的道路,要依靠居家養老。“沒有社區商業居家養老根本不成立,未來95%都是空巢老人。這給社區商業提出了問題,怎樣兼顧社區商業和失能老人的問題。”
事實上,已經有企業關注到未能滿足的老年人消費。北京華天飲食集團總經理賈飛躍表示,“做社區餐飲是華天的傳統,養老市場還是很廣闊的,在這方面我們做一些準備。比如說近期很快有一家直營店進行中老年食品改造,研究適合老年人營養的菜品。我們做社區養老第一步是食堂改造,然后整合到社區平臺。”誠和敬驛站是一家養老公司,是市面上為數不多的養老企業,誠和敬驛站總經理張帥一稱,前幾年在北京做大型的養老機構,從去年把目光轉到社區和居家,用市場的手段解決北京的社區養老服務問題。養老驛站就是以實體的服務站點為支撐,能夠讓老人和他的家人就近享受社區服務。同時,張帥一表示,“會把驛站平臺和客戶資源貢獻出來,能夠讓更多做社區業態的企業,把好的產品和服務帶到驛站平臺。”
未開發的老年消費市場還吸引了一些其他行業的企業前來掘金,居然之家在今年初成立居然福康養老用品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居然福康”),居然福康養老用品體驗中心已開門迎客,正式進軍養老產業。居然福康總經理李淼透露,“我們計劃從自立、自尊以及自娛自樂3個主題關注老人的生活,大部分產品是幫助老人能夠獨立自主生活的,讓他們感覺自己是有用的人,后面還有一些好玩的,增加生活趣味。”
招數二:服務注重溫度
社區商業有基本固定的消費群體,大部分居民對家庭周邊的超市、菜市場里各類商品的分布和陳列了如指掌,對餐廳各種口味的菜式熟稔于心。對于商家來說,維系忠實顧客帶來的利益要遠遠大于吸引新顧客,加強社區消費者的黏性成為社區商業的首要任務。在超市發副總裁趙萌看來,拉近和顧客之間的距離,其實是“要做好社區的溫度”。
“首先是商品溫度,包裝商品沒有溫度,所以電商做得很好。恰恰有溫度的商品電商做得不好,我們實體店尤其是社區商業戰略可以在有溫度的商品做更多的文章,因為我們距顧客最近。第二點要做服務的溫度,看好鄰里間的溫度,這種溫度只有靠時間積淀和沉淀才能得到,我們在這方面要加強。其次是人文關懷溫度。我們是國有企業,還要作為社區的一分子承擔社會責任,這一點很重要。”
甘家口大廈作為翠微股份旗下的子公司,也是一家社區店,甘家口大廈副總經理王迎對此表示認同,并表示,甘家口大廈創立17年來一直是依托于社區的,“社區百貨特定的顧客相對多一些,流動的顧客相對少一些。長時間在社區當中,對客人的習慣和需求比較了解一些。”甘家口大廈也在嘗試增加社區溫度的新方式,“我們不光把服務帶進社區,也要把信息帶進社區。也要把信息跟社區進行整合,通過信息有很多的粉絲,有更多關注甘家口大廈的商品包括活動,我想一步一步逐步完成線上線下的整合。”
北京市商務委副主任申金升將此視為社區商業的軟實力,“社區商業有別于其他的商業業態,較大的特點就是貼近市民貼近生活,怎樣讓社區商業能夠真正讓市民感覺到除了商品的品質,或者是使用價值滿足以外還有心靈的價值滿足。讓社區商業真正成為市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個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招數三:探路“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因素已經滲透進各個社區,現在北京知名的有實力的社區商業企業也都在互聯網方面有所動作。這些動作不是為了對抗競爭對手,而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正在變化的消費需求。申金升認為,社區商業應該在軟、硬、快、慢上下功夫,其中“快”就是適應現在都市生活的需求。
北京稻香村常務副總經理池向東稱,北京稻香村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為貼近老百姓的品牌,在奧運會開始之前,很明確提出來要搞社區店,而且把社區店的標準、面積、選址規定得很清晰。“隨著‘80后’進入中年,‘80后’、‘90后’成為新生代的消費者和主力,我們自己在產品結構優化和服務方式上一定要進行調整,也包括互聯網。”池向東表示,不管有沒有互聯網,北京稻香村走到現在也需要轉型,也需要拐個彎,更好地來適應新的消費者,適應新的環境。“如果從戰略來講,我們也在轉型在調整,需要新的產品和服務方式。也希望在引進渠道方面下點功夫,不然也很難做到持續增長。”目前,北京稻香村不僅在天貓上有旗艦店,還依托門店入駐京東到家、百度外賣等O2O平臺。
社區商業搭載互聯網的另外一個背景是,越來越高的人工成本和越來越高的房租成本。除了可以入駐現有的電商平臺,一些致力于改造傳統商業互聯網化的公司也越來越多。口碑網本地生活事業部副總經理蔣青稱,“社區商業是多業態的小微企業,這些企業大部分面臨著兩低三難。即營銷效率比較低,管理效率比較低,三難包括獲客難、資源獲取難、金融方面需求難。”蔣青表示,口碑網可以為社區小微企業提供便利、快捷的支付解決方案,同時結合阿里的大數據為這些業態在不同的場景里面做不同的賦能。
成效:社區商業進入3.0
北商研究院在北京商業高峰論壇上發布了《2016北京商業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抽取了12個社區,進行了1500份問卷填寫,同時有20位記者實地走訪調查,通過《藍皮書》可以發現,北京社區商業已經從野蠻生長1.0發展成連鎖化品牌化的2.0,再到現在經過互聯網改造的3.0版本。
社區商業不但要滿足正常居住消費的商業需求,還要能夠承擔起教育、醫療、培訓、商務等服務需求的重任。北商研究院首席商業研究員李鐸表示,社區商業是居民最離不開的業態,而且社區商業消費金額也在逐年提高。根據調查顯示,居民在社區周邊商業每年消費500-1000元人群達到了41%比重,有36%的消費者將消費總額提升到2000元。另外,目前的調查顯示,5000元是社區消費者消費總額最多的數值。由起初的500元上升到5000元,9倍的增長見證了社區商業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
隨著消費升級、電商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區商業的O2O化日益明顯。通過調查發現,目前社區商業已經是O2O較大的棲息地,外賣、超市O2O等各個O2O垂直行業都通過社區蓬勃發展起來,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可以體驗到的服務越來越多,餐食、超市商品、鮮花、垃圾回收等都通過社區撬開了市場。相對于互聯網滲透的速度,社區基礎設施的配套目前還不到位,需要繼續改進。
另一方面,社區商業也有不少居民不太滿意的地方,比如距離太遠、供需不合理等問題,以和平里社區為例,附近有很多家居建材店,有很多的老年代步車門店,雖然門店很多,但并不是居民所需要的,造成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狀況。在被訪問的居民中,有81.12%的人注重社區消費連鎖化、品牌化。這也是社區商業發展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