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7年3月3日電 /美通社/ -- 近五年來,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從全球風險投資基金的“寵兒”,到“P2P”網貸集體改名換姓“金融科技”,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從“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到近兩年的“規范元年””防控金融風險”,意義可謂深遠。與此同時,大數據風控也再度被推上金融科技的“風口”。據Forrester2016數據顯示,近40%的公司正在實施和擴展大數據技術應用,另有30%的公司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采用大數據技術。2017年,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將更加深入,也更加多樣化。在大數據風控領域,或許將迎來新一輪的集中爆發年。
然而,目前大多平臺對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僅停留在資源的獲取上,對數據的利用程度并不充分。很多平臺2016年都在做大數據風控模型,實際上這些所謂大數據風控模型都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借貸生命周期,更沒有到風險暴露期,這些所謂的風控模型都只是紙上談兵。截止到2016年底,全國總共3000多家P2P平臺里超過二分之一已經倒閉或者跑路。他們的死因,多數都是沒做好風控。
對此,國內頂尖大數據風控云服務提供商 -- 樂融金融CEO王文陽給出專業分析。金融業重要的兩方面能力,一個是風險評估,一個是收益轉化。互聯網金融下的大數據風控的目的無非就是較大化收益、最小化風險。以樂融金融為例,其一,大數據風控首先是大數據的海量分析,樂融金融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高效性和爆發性,整合線上線下、多維度海量數據,并深度對接百億級外部數據源,為建模提供足夠的樣本量。其二,美味的菜肴有好的材料,更需要好的廚師,當前大數據在風控中運用的挑戰主要還是在風控模型和人才這兩方面。樂融金融以技術驅動和人才驅動雙軌創新,一方面通過不斷強化自身的核心金融科技內驅和要件,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反欺詐、安全服務、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通過這些模塊和要件的組合,來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以互聯網數據化的風控、信用和用戶為模型的分析系統,運用其被業內稱作“較強風控大腦”自主研發的風控引擎,結合豐富的大數據分析,徹底實現了信貸決策自動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樂融金融大膽引進國內外頂尖人才,其團隊由中國和美國頂尖的金融、互聯網人才組成,分別來自平安集團、費埃哲(全球較權威的評分模型服務商)、益百利(全球較大的征信集團)、宜信、摩根大通銀行、匯豐銀行及Lending Club等,具有著金融和互聯網雙重基因。團隊曾開發并驗證了300多個國內外風控模型,其卓越的風控能力,推動著樂融三年來的穩健發展。
2017年無疑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控之年,未來,互聯網金融將回歸其金融本質,風控將是平臺生存的命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