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4月19日電 /美通社/ -- 4月16日,為了加強感染病專業知識技能提升和人員培養,完善抗菌藥物管理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由國家衛生計生委醫院管理研究所主辦、輝瑞中國支持的“2017年中國醫療機構抗菌藥物管理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旨在通過相關政策解讀、知識技能推廣、學術信息交流,規范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促進及推動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管理工作,以遏制細菌耐藥快速增長的趨勢。
國家衛計委相關部門領導與來自全國各地醫院院長、藥劑科及抗感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百余人出席了本次論壇,圍繞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完善抗菌藥物管理(AMS)體系建設與臨床醫師專業能力提升和培養等熱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解析。該論壇每年舉行一次,旨在為政府、醫療機構、專業人士等搭建一個定期溝通與分享的平臺,共同推進抗菌藥物管理工作。
論壇上,為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有關要求,落實今年3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遏制細菌耐藥的通知》(以下簡稱為《通知》),針對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中仍存在的薄弱環節,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對《通知》進行重點解析。
《通知》指出,細菌耐藥已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的重大挑戰,已經從衛生領域擴大到了政治、經濟領域,也是各國政府和社會廣泛關注的世界性問題。要求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從大局出發,從對政治、經濟影響、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和建設小康社會角度出發,嚴格落實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要求,高度重視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細菌耐藥監測與評價、重點環節管理、督導檢查和結果運用,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等多方面著手,進一步做好有關工作,推進抗菌藥物臨床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細菌耐藥。
尤其是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重點環節管理方面,《通知》要求,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尤其要強化耐藥問題突出的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和替加環素等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的管理。2015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顯示,全國范圍內,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對碳青霉烯類藥物的耐藥率分別達到了1.9%、7.6%、22.4%和59.0%,形勢非常嚴峻。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感染病學會(IDSC)主委劉又寧教授指出:“迫于碳青酶烯耐藥細菌,特別是產碳青霉烯酶(KPC)細菌越來越多以及有全國傳播的趨勢,加強對碳青霉烯類以及替加環素等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的限制和管理勢在必行。有些醫療機構碳青酶烯類等抗菌藥物應用的適應癥和劑量都不合理,比如說肺部感染,需要區別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用抗菌藥物則無指征,即使是細菌感染也要在特定情況下才選擇用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因此,出于對抗菌藥物的保護,限制和管理是非常合理且必須做的,否則未來我們將會面臨對重癥感染‘無藥可醫’的局面。另外,多數細菌耐藥是醫院的院內感染控制不夠引起的,感控做好了事半功倍。因此,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加強醫院院感控制措施,比單純限制使用抗菌藥物更重要。”
作為一名感染科醫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副院長、感染科主任俞云松教授深知加強抗菌藥物管理的重要性,他表示:“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遏制細菌耐藥的決心非常大,出臺的抗菌藥物管理和控制的措施已經非常多了,現在需要做的是如何讓這些管控措施落地的問題。如感染疾病科建設,國家衛計委《通知》要求在2020年前所有二甲以上綜合性醫院均需建立以收治細菌真菌感染為主的醫療組或醫療病區,為了確保該政策的落地,在未來醫院評審及醫院巡查中就需將其作為一項最基本的、重要的指標落到實處。同時各級醫療機構需加強抗菌藥物管理支撐體系建設及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培訓,加強重要抗菌藥物的管控,尤其是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和替加環素,建少其耐藥的發生。所以,《通知》的下發,從政策層面為各級管理部門和各醫療機構加強抗菌藥物管理及推動各項管控政策和措施的落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重癥醫學科主任邱海波教授對此表示:“ICU科室往往是全院耐藥菌的‘哨點’或者集中體現點,首先要求ICU診治人員具有疾病輕重精準的區別能力和治療能力,同時也要求臨床微生物診斷技術的精準,以及臨床藥學參與控制藥物劑量、血藥濃度監測,共同為臨床抗感染診治提供指導。所以,在抗菌藥物管理體系建設上,必須提升院內感染診治、臨床微生物和臨床藥學專業人員的能力,加強三個科室間的相互配合與溝通,才能保證抗菌感染診治有效。”
輝瑞中國副總裁、急癥產品業務集團負責人吳琨先生表示,輝瑞在幫助醫療機構提升其抗菌藥物管理理念及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水平方面,有責任和義務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