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中國首份《連片扶貧區農村居民金融能力現狀分析報告(2017)》發布

2017-09-22 15:39 12389

加大農村地區金融教育與能力建設力度是確保金融扶貧成效的關鍵

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獲得性和使用率是推動農村精準扶貧和實現普惠金融的重要考量

北京2017年9月22日電 /美通社/ -- 今天,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CFDFE)、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 (CAFI,以下簡稱“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與Visa公司在京聯合發布了中國首份《連片扶貧區農村居民金融能力現狀分析報告 (2017)》,(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推動普惠金融是政府、金融服務機構和金融教育機構的共同責任,加大針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教育與能力建設力度是確保金融扶貧成效的關鍵,而金融服務在農村的覆蓋率、可獲得性和使用率則是有效推動農村精準扶貧和實現普惠金融的基礎。

本《報告》[1]對中國農村用戶的金融能力進行了界定與分析。《報告》指出,金融能力是指通過接受金融教育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識,通過個人內化形成一定的金融素養,繼而展示出適宜的金融行為,最終具備獲得金融福利的能力。影響消費者金融能力的因素既有消費者自身的經濟實力、金融素養、對金融服務的態度與需求等內部因素,也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金融服務體系、政策環境、信用環境等外部因素。

《報告》發現,相對金融基礎設施而言,貧困片區、特別是貧困農戶的金融能力偏低問題顯得較為突出。農民對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對金融工具的可使用性和對透過有效融資,提高生產力,改善生活水平的意識和能力都顯得比較薄弱,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扶貧的效果,制約了普惠金融的發展。因此,提高農民的金融能力應從金融教育入手,成為農村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作為本次在大興安嶺南麓連片特困區及周邊貧困縣開展基線調查的戰略合作伙伴,Visa深入參與了這一調查研究工作[2],提供了資金與智力支持。Visa大中華區總裁于雪莉表示:“作為世界領先的數字支付公司,支持和推動全球普惠金融的發展是我們的承諾,也是Visa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同時,我們的業務模式又賦予了我們在助力普惠金融發展中獨特的價值。當前,普惠金融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政府、企業和民間的社會資源,為弱勢群體提供他們需要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幫助他們實現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使用性,讓普惠金融的紅利惠及更多地區更多的人。本次基線調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幫助我們從需求端更精準地了解了農村消費者對金融服務的使用現狀和需求,從而為進一步推動農村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工作的實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提升金融服務的使用率和可獲得性,有效推動農村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的實現

融資能力和決策是農民擴大生產、平衡當前與未來生活資金需求的常用手段。能否合理選擇并使用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是衡量農民金融能力的重要指標。而農民融資能力的高低既取決于農民個人的內在因素,如金融知識、技能、偏好和態度等內,也取決于外在因素,特別是金融基礎設施的覆蓋和融資渠道等。

《報告》指出,長期以來,農民一直面臨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在融資渠道選擇上,有融資需求的受訪者中希望通過銀行進行融資的達到近53%,然而,去年在銀行申請過貸款的受訪者中,有近42%的人表示審核未獲通過,究其原因,有效抵押不足(33%)和擔保不足(37%)是農民申請銀行貸款未獲得審批的主要障礙。由此可見,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有待提升。

影響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使用正規金融服務的原因還在于自身金融素養偏低,對正規金融服務認識不足,部分人群存在排斥心態。例如,金融能力的缺乏導致了銀行卡持有率和使用率的差距,有近92%受訪者承認,他們使用現金是因為習慣的原因。

政府采用電子化方式發放行政性補貼大幅提升了貧困地區銀行賬戶的持有率,但后續使用有待激活

《報告》指出,政府對農戶財政性補貼發放方式的改變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普惠金融的數字化進程。過去農民獲得政府補貼的方式是現金,采用銀行卡方式發放政府補貼后,農民享受金融服務的基礎得到了提升。調查顯示,通過電子化的方式發放政府到個人(Government to Person,簡稱G2P)的財政性補貼不僅有助于提升補貼發放的效率和透明度,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貧困地區農村低凈值人群為獲取補貼而耗費的成本,為其生活帶來更大便利。他們不用再在特定的時間奔赴補貼發放的地點,不必排隊,更不用填寫任何表格。這樣的舉措對于貧困人群、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來說尤其關鍵。

此外,G2P補貼發放的電子化有助于識別未被金融服務所覆蓋的人群,并將其通過開通銀行賬戶,帶入到正規的金融體系中來。調研發現,G2P補貼發放的電子化大幅提升了貧困地區農村銀行賬戶的持有率。在黑龍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668位接受政府補貼的受訪者中,有近80%的人表示為接收補貼而辦理的銀行卡是其人生中辦理的第一張銀行卡。

然而,調查也發現,補貼卡的后續使用仍有待激活。《報告》指出,近87%的補貼接受者在收到補貼后選擇取現,其余的人都選擇存在卡上(12.72%),幾乎沒有人選擇轉賬(0.15%)。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現金使用更便捷(57%),另一方面是急需用錢 (38%)。此外,還存在擔心銀行卡賬戶不安全的情況(3.71%)和不知道可以將補貼繼續保留在銀行卡上(1.25%)  。值得注意的是,近77%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G2P補貼卡可以獲取其他金融服務,在使用G2P補貼卡辦理的金融業務中,使用最多的依次為儲蓄、轉賬和繳費。

上述發現反映了貧困地區農村人口對G2P補貼卡及正規金融服務的認識仍有待提升,對現金的偏好仍非常普遍。同時也應注意,G2P補貼卡的后續使用也會受到性別、年齡、家庭經濟狀況、銀行卡受理環境等因素的制約。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孫杰光教授表示: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金融知識的掌握關系到每個人的生活,金融教育是獲取金融能力的前提、內在因素,對金融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金融教育對于普及金融知識、提高金融技能以及提升金融素養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要從福利模式轉型到能力模式,通過金融教育提高其金融能力,從而確保低收入家庭可以獲得合適的產品和服務,享受到普惠金融帶來的紅利。”

加大金融教育的力度是提升農民金融能力建設的關鍵

《報告》發現,與金融基礎設施相比,農村地區農民用戶金融能力缺乏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在鄉鎮,銀行卡的持有率與使用率不成正比,呈現出持有率高、使用率低的狀況,仍然有92%的人因為習慣原因使用現金。在手機普及率高達92%、智能手機持有率達50%的情況下,手機應用大多還局限在通訊功能,只有11%的人使用過基于手機端的金融服務。

《報告》指出,中國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和工具的高覆蓋率、低使用率的現象,可歸結于農村消費群體缺乏金融能力,而金融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金融知識的傳播途徑不足,農戶對可獲得的金融服務的意識薄弱,部分農戶對金融服務存在排斥和不信任的現象,對可利用的金融產品和技術工具缺乏知識和使用技能。因此,加大金融培訓力度,激發農民學習金融知識的愿望,培養他們對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使用性的意識,顯得尤其重要。

調查還發現,貧困地區農村居民金融素養偏低,金融教育供給不足,但他們提高金融能力的意愿比較強烈。《報告》得出結論,金融服務提供方(如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是為農村居民提供金融知識的三大主體,但三大主體的參與度有較大差距。分析顯示,金融機構是主要的供給主體,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在金融教育方面的參與相對較少。155名參加過金融教育培訓的受訪者中,78%的受訪者的培訓是由金融服務提供方(包括銀行、農信社、小貸公司)組織的,18.7%的受訪者的培訓是由政府部門組織的,12.9%的受訪者的培訓是由專業教育機構組織的。此外,農民獲取金融知識的渠道主要以觀看電視和閱讀傳單為主。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愿意參加金融培訓,接近12%的受訪者需要視具體培訓內容和自己的時間安排才能確定是否可以參加培訓。

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楊子強理事長表示: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清楚地看到,要順利推進扶貧工作,實現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金融教育要先行。金融教育要與金融服務指導相結合,要以農戶喜聞樂見的方式向他們傳授金融知識和應用技能,切實幫助他們提升金融服務的可獲得能力和使用能力。因此,打造農村金融教育的長效機制,是提升農村居民金融能力的關鍵,也是進一步推動農村精準扶貧、實現普惠金融的基礎。”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博士表示: “貧困片區應加大對普惠金融利益相關方的能力建設的力度,提升農村人口的金融素養并促進其金融行為的轉變,增強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提供方的產品創新與服務水平,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同時,還要整合資源并發揮地方政府的協調作用,積極促進農村金融環境的改善。此外,金融知識的普及應與金融態度、行為和技能的轉變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Visa公司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及中和農信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金融教育試點項目,正是將金融知識的提供與金融服務使用的場景相結合典范,有利于推動金融行為的轉變,提升金融產品及服務的使用率。”

《報告》最后指出,在所有參與方推進金融扶貧與數字普惠金融的進程中,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協同合作至關重要。政府可發揮引導與協調作用,投入建立更強大的金融基礎設施,并建立激勵機制,推動數字金融服務的使用。

[1] 據悉,在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長春中心支行、興安盟中心支行等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的指導與支持下,吉林省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分別于2016年6月赴吉林8縣和2017年6月赴黑龍江及內蒙古11縣農村地區,開展了基于需求端的基線調研 (baseline research), 共選取了3010個樣本,包括農戶個人和家庭。其中內蒙古和黑龍江共選取了1752個樣本,吉林1258個,旨在通過調研,了解樣本地區的農戶在融資、數字賬戶與支付、家庭日常金融管理與決策和金融教育等方面的現狀,并針對問題,進一步深化普惠金融戰略的實施,制定相應的對策建議。

[2] 據了解,為響應中國政府扶貧攻堅號召,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與Visa公司于2016年7月共同在大興安嶺南麓連片特困區及周邊貧困縣啟動了 “中國普惠金融教育‘金惠工程’國際示范區項目”。該項目覆蓋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33個貧困縣,目標是在三年內惠及500萬農村人口。通過開展金融知識普及等教育活動,希望有效提升片區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推動鄉鎮領導干部和農村金融從業人員的能力建設,從而全方位、系統性地推動該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

關于 Visa

Visa 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V)是全球領先的數字支付公司。我們的使命是透過最創新、可靠和安

全的支付網絡連接世界,促使消費者、企業和經濟活動蓬勃發展。我們擁有全球先進的支付處理網絡 VisaNet, 確保世界各地的支付運作安全可靠。VisaNet 每秒可處理的交易超過 65,000 筆。Visa 對創新的堅

持不懈是萬物互聯時代商業發展的催化劑,亦是每個人及每個市場實現無現金未來夢想的重要推動力。當 世界由模擬向數字時代演變之際,Visa 正運用我們的品牌、產品、人才、網絡和規模重新塑造商業的未來。 如欲查詢更多信息,請訪問: usa.visa.com/aboutvisa, visacorporate.tumblr.com and @VisaNews

 

消息來源:Visa
相關股票:
NYSE:V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美通說傳播
美通社專注企業傳播,為您分享全球范圍內市場公關、品牌營銷、企業傳播領域的最新趨勢、動態,介紹相關知識、經驗、技巧、案例和工具。
關鍵詞: 農業 財經/金融 教育
collection
<center id="kgssg"></center>
<center id="kgssg"><wbr id="kgssg"></wbr></center>
<noscript id="kgssg"><option id="kgssg"></option></noscript><optgroup id="kgssg"><wbr id="kgssg"></wbr></optgroup><optgroup id="kgssg"></optgroup>
<optgroup id="kgssg"><div id="kgssg"></div></optgroup>
<center id="kgssg"><div id="kgssg"></div></center>
<center id="kgssg"></center>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