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7年10月16日電 /美通社/ -- 2017年10月15日,由海峽兩岸醫療衛生交流協會眼科專委會黃斑組、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眼科專委會眼科影像及信息分委會主辦,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上海醫學會眼科分會視覺康復學組、上海醫學會眼科分會區縣學組承辦的“2017眼科影像高峰論壇”在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高新商務中心召開。
本屆大會在圍繞眼科臨床的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進行講解和討論之外,人工智能首次成為眼科高峰論壇的亮點。論壇開始前,上海靜安區市北醫院宣布和醫療領域人工智能領軍企業Airdoc合作建立人工智能眼科應用示范基地,為下一步在靜安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慢性疾病普查打下堅實的基礎。
醫療人工智能走入臨床應用
隨著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類物質文明的整體進步,擁有更高質量的健康生活及完善的醫療服務已成為全球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標。但是和很多科技領域不同的是,由于醫療服務關乎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這個方面被科技改變的速度相對比較緩慢。
經歷了60余年的發展后,人工智能技術逐漸出現在各個科技領域,比如在無人駕駛、人臉識別和智能醫療等方面,AI+解決方案都已經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同樣,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也讓醫療服務實現了變革的可能性。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智能醫療成為幾個重要的發展領域之一,規劃要求推廣應用人工智能治療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準的智能醫療體系。研發人機協同臨床智能診療方案,實現智能影像識別、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學科會診等,都成為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在實驗室階段已經取得了和人類頂級醫生相當的影像識別結果,比如2017年1月底《自然》雜志的封面是一篇人工智能識別皮膚癌的論文,通過2,000個不同皮膚癌病例的12.9萬張圖像,建立了專門的深度神經網絡,完成三項診斷任務:鑒別角化細胞癌、鑒別黑色素瘤以及使用皮膚鏡圖像對黑色素瘤進行分類。在所有三項任務中,該人工智能算法準確度與人類皮膚科醫生不相上下。又比如劉奕志教授領銜中山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建立了先天白內障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平臺,通過圖片上傳即可依靠人工智能技術給出診斷建議并提出治療方案,原創論文在今年2月登上了《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志封面。
為了讓人工智能技術盡快走向臨床應用,Airdoc通過和數十家頂級醫療機構合作,基于數百位專家的經驗,在醫學影像識別方面研發出了多個人工智能算法,并已在眾多基層醫療機構中應用于臨床實踐。10月15日,Airdoc和上海市北醫院合作建立人工智能眼科應用示范基地,通過慢性疾病篩查的手段為靜安區居民帶來全新的就醫體驗。
全新模式眼科應用示范基地
中國有世界上龐大的醫療體系,2016年醫療服務診療人次將近80億,想要讓醫療體系更好地運轉,仍然需要解決很多問題。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技術不平衡的問題,Airdoc將助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用人工智能技術強化基層服務能力,讓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的關口前移,重心下沉。
上海市北醫院是坐落于靜安區的一所綜合性醫院,醫院目前有眼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婦產科、小兒科、肛腸科、中西醫結合科、腫瘤科、傳染病科等。論壇上掛牌的眼科應用示范基地將是全新的運營模式 -- 通過Airdoc開發的人工智能對醫學影像進行解讀并獲得輔助診斷建議,輔助眼科醫生對圖像進行更快、更高效和更準確的識別,從而降低醫生的工作壓力,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疾病治療方面。通過基地的示范作用,讓市北醫院為靜安區居民提供更高效的醫療服務,并為全國范圍內醫療機構示范人工智能的臨床應用場景。
本次論壇還舉辦了人工智能篩查學習班,邀請了上海市各區基層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眼科或全科醫生參加,由Airdoc提供人工智能技術現場演示和講解使用,并對在本次學習班注冊的本市基層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提供免費安裝Airdoc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圖像自動識別系統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