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10月24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宜信CEO唐寧接受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政經新聞雜志之一 -- 《南風窗》的專訪,分享了宜信十一年來的道路摸索和要去的遠方,來描畫整個新金融行業的“中國夢”,以下為經過《南風窗》授權發布的原文:
“這是一個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的新時代。”簡單明了的一句判斷,背后是變幻的滄海桑田,是無盡的中國故事。
對這一高度凝練的理論概括,每一個普通中國人都可以從日常中獲得感性認知:現在的中國,機會無處不在,創新創業活躍,個體激情蓬勃,社會活力充沛,科技力量總體爆發,一個多樣共生、各方共贏、全面繁榮的社會生態已經形成。
宏觀上看,由頂層設計所指明的大方向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中國夢”這一磅礴意象所概括的中華民族集體意志,牢固地凝聚了社會共識,使得中國人“擼起袖子加油干”,“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這是放眼全球在任何國家都找不到的團結局面。
而在微觀層面,當我們把視野聚焦在每一個行業的代表性企業身上,都可以從中發現“中國夢”的具體落實。它們分別從所處的領域出發,找到了建基于中國社會實情的應用場景,從而真正把創新創業轉化為有效實踐,增進社會福祉,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過去十幾年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并且領先世界的新金融,是中國人彎道超車的典型行業之一。其中的代表性企業--宜信的實踐,可以為我們理解普通中國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的基本邏輯提供一個“解剖麻雀”的合適樣本。
命運共同體
最近,德國學者維爾納·呂格默爾在其新書中討論了中國的社會政策。他得到了一個實事求是的結論:所有階層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斷提高,中國是地球上唯一做到這一點的國家。
在現代西方的經典思維當中,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實。根據“資本主義精神”,每一個人從自身利益出發去努力賺錢,就會自然達到一種利他效果,企業一心一意追求利潤,本身就是一種道德。
然而,作為一種副產品的貧富分化問題,各國除了對社會競爭的失敗者進行福利、公益的救濟之外,并未找到更加有效的解決辦法。
如果從思維模式的角度去理解“中國特色”,一個現象值得重視:中國人始終沒有在“義利之辨”上完全倒向利益一方,也沒有因為認可“自然利他”觀念而放棄主動利他。
中國從社會制度的選擇、政治制度的設計上,都強調發展成果共享的重要性。社會主義是中國人骨子里的一種天下情懷;維爾納·呂格默爾所概括的社會發展成就,事實上是中國人對“共同富裕”堅定追求的結果。
生長在這種文化背景之下的企業家,相當一部分人一樣會具有深入骨髓的公共責任意識。宜信公司的創始人唐寧,就是這樣一個企業家。
十幾年前唐寧投身天使投資人隊伍,面對沒有能力支付學費的莘莘學子,唐寧希望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金融理論幫他們解決這一問題,讓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能收獲自己的第一份信用記錄。因此他自己出資來幫助這些有夢想的年輕人,而事實證明,這些受到幫助的學生的還款率達到95%以上,信用度非常高。
這個試驗觸發了唐寧對于金融能否承擔更多責任的價值思考,這就是唐寧的初心。
2006年,已經是一個有經驗的天使投資人的唐寧創立了宜信公司,將主要服務對象定位于傳統風控標準意義上的金融弱勢群體。在宜信,這些人有一個更中性的稱呼--高成長性人群。
這一初心后來發展為宜信的兩大業務板塊之一--宜信普惠,到目前為止,宜信普惠累計借貸交易規模為2439億元,累計服務約300多萬名客戶,覆蓋255個城市和20個省的農村地區。
唐寧從不掩飾自己的社會主義情懷,他賦予企業以“宜人宜己”的核心理念,就是強調要先為他人帶來希望、創造價值,企業再從中獲取合理回報,以支持服務的可持續性。
但唐寧身上還有另一個標簽--華爾街出身的金融家,事實上,唐寧后來為宜信公司招聘的許多高管都曾經是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在中國人的印象中,華爾街意味著專業的訓練,也意味著無情的文化,但唐寧回國之后所表現出來的公共責任意識,卻處處散發著的“中國特色”的韻味。
由于歷史原因,近代以來的中國國民心中都有一個時隱時現的“命運共同體”共識,它是被壓抑的,被逼迫的,被召喚的,被凝集的,被激勵的。今天,它再次走到了一個顯性時代。
看得見的中國夢
新金融是一種高度依賴當代科技的金融實現方式。
把目光拉回20年前,在當時的科技環境下,傳統金融機構即便想要服務今天的普惠金融對象,也不具備條件,即使是唐寧身在其中,一樣無能為力。
今天包括宜信在內的新金融企業之所以能迅速成長,顯然得益于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互聯網科技的應用,幫助它們控制風險,提高金融的可觸達性,并且極大降低了金融服務擴張的邊際成本。因此,唐寧在承認宜信的理想主義沖動的同時,也并不愿意給自身涂抹上過于濃重的道德色彩,而是一直強調宜信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是一種分工關系。
只不過,作為新領域的開拓者,像宜信這樣的新金融企業對于科技的應用場景會更加留心,更加窮盡智慧。唐寧說,宜信11年多來的創新邏輯,是先去研究、了解未被傳統金融覆蓋的那一部分需求,然后再思考有哪些新的技術、新的模式可以使用起來,去滿足這些需求。而不是相反的,為創新而創新,為技術而技術。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宜信的實踐,印證了這一全新判斷的精準性,正是金融服務在階層分布上的不平衡、在特定對象上的不充分,推動著中國金融科技應用的不斷升級,服務能力的不斷增強。
“人民群眾”這一范疇外延極大,涵蓋了幾乎所有中國人,這意味著,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滿足必須是全體性的,而不能顧此失彼,或者一方受益,一方受損。“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論斷,至少要求先富的不下墜、后富的能上來。
宜信的兩大業務板塊正分別對應著這兩個不同的要求。
財富管理上,母基金做為股權投資的一種重要形式,在獲取較高回報機會的同時,又可以極大地降低投資風險,同時由于母基金受市場波動影響低,在波峰實現退出時,可以享受到時間和復利帶來的紅利。宜信秉承理性的投資理念,幫助高凈值人士把資金投向母基金,母基金把匯集的資金投向多支頂級基金,而這些頂級基金又把資金作為長期投資分配給新經濟領域有成長性的企業,支持其持續壯大。這樣做一方面培養了高凈值人士的投資理性與耐心,幫助他們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又真正讓資金長期停留在實體經濟領域,發揮功效,而不是隨時抽離,造成震蕩。
普惠金融上,宜信把人們在互聯網空間的交易記錄、行為痕跡甚至左鄰右舍的評價、實地接觸的觀察都作為信用評估的依據,讓品行端正、有創造性、有改善生活的愿望、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惟獨缺乏傳統有效的抵押物的人們,都能獲得金融幫助。于是,不計其數擁有手藝的底層百姓、開小吃店的城鎮夫妻、富于想象力的小年輕、有企業家精神的小微企業主,都獲得了改變窘迫境況的寶貴機會,看得見生活向好的趨勢。
在宜信看來,這些都是中國夢的一部分。唐寧為此而振奮:我們的存在,給世界、給社會帶來大不同。宏大的中國夢,是由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個體夢想構成,當每一個個體的夢想實現都能掃除障礙,那么整體的中國夢也就會更加趨近。
宜信對這一信念是堅定而執著的,同時也知道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它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雖然層出不窮,但都秉持謹慎的態度,創新必須是有效率的、可持續的、不逾矩的,惟其如此,才能避免充滿激情卻曇花一現的行為帶來的行業傷害。同時,宜信也在規范化、專業化、規模化等方面孜孜以求,力圖更長時間、更有力量地陪伴“中國夢”的前行步伐。
當我們透過宜信的企業實踐去觀察中國社會的共建、共享邏輯時,應該看到的不僅僅是企業和企業家們在言行中體現的理想主義傾向,更應該發現他們的業務運作本身具有的社會互助事實。
作為一種新業態的新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的確出現了一些“假新金融之名行非法獲利之實”的案例,但以宜信為代表的有責任感的新金融企業,真正以“個人對個人”的方式,把社會上數以百萬計的素未謀面的出資者與資金使用者通過平臺連結起來,讓“所有人幫助所有人”。從這一點上說,領先世界的中國金融科技,在新時代里讓金融充滿溫度,體現著中國的制度優越性,在國際關系領域,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新原則,顛覆了傳統上的國際關系零和思維,而在中國國內的發展實踐中,“社會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早已得到確認和踐行。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我們不能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
在這個新時代,但凡是正在努力奮斗的有心人,都能體會到這句話里的自信與深情。
作者:《南風窗》李淳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