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18年3月27日電 /美通社/ -- 把握全球貿易回升機遇,內部堅定轉型升級,讓中集集團2017年業績表現超出行業預期。今日,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集團或中集)對外正式發布2017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中集全年實現營收763億,同比增長約50%,營收總額創歷史新高,歸母凈利潤約25億,同比增長約365%。
中集年報中公布的10類業務營收狀況中,除海洋工程因行業還在深度調整期暫沒有實現增長外,其他所有業務類型均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占比最多的三大業務板塊即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及液態食品裝備為全年營收增長貢獻較大,分別同比增長約126%、33%、27%,第四大業務物流服務營收凈增也超過10億。從區域來看,中集海外收入占比約為57%,其中美國、歐洲市場實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分別增長90%和123%,中國市場也強勁增長39%。
9成業務實現增長,兩大主營業務具200億規模
根據中集集團的年報信息,公司業務主要分為10類,即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及液態食品裝備,海洋工程,空港裝備,物流服務,金融,產城(前面8個業務被稱為中集“八大”業務板塊),重卡及其他(主要是模塊化建筑、多式聯運等),數據顯示,除海洋工程外,所有業務均實現較大幅度的增長,是近幾年來在國際、國內復雜的經濟環境下實現的較好業績。其中前三大主營業務板塊更是表現搶眼,兩大業務已具備約200億的產值規模。
最亮眼的是集裝箱業務,2016年,受航運業務周期性波動的影響,全球箱量的需求跌至谷底,但從該年第四季度起,全球貿易帶動航運市場復蘇,集裝箱同時進入更新周期,訂單量觸底回升,國內環保水性漆的應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產能的增加,箱價也迅速回升,市場好于預期。2017年,中集的集裝箱銷售額突破250億元,同比增長126%,凈利潤為14.6億,增長約302%。全年集裝箱產銷量繼續保持自1996年以來的全球行業第一。
中集的普通干貨集裝箱累計銷售130.89萬TEU(標準箱),同比增長約123%;冷藏集裝箱累計銷售10.91萬TEU,同比增長約37%。土地商業化項目也給集裝箱業務的財務表現帶來正面影響,其中該板塊所轄的南方中集公司與招商蛇口就太子灣用地的搬遷補償獲得約4.9億補償款。
道路運輸車輛業務在2017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創歷史新高,全年營收超過195億,同比增長約33%,歷史性地成為中集第二大營收達200億左右規模的業務板塊。凈利潤超過10億元,同比增長約32.8%,凈利潤連續兩年增長超過30%。
車輛業務的增長繼續得益于“全球營運、地方智慧”的運營策略,該板塊在中國、北美、歐洲及新興市場建立了25個生產與研發基地,形成十大系列、1000多個品種的專用車產品線。歐洲和北美市場收入好于預期,新興市場局部地區市場回暖都給該業務帶來良好回報,2016年對英國領先的半掛車公司Retlan的收購在財務上開始展現積極影響。車輛業務全年銷售16.3萬臺(套)各類型專用車產品,其中半掛車產品銷量超過12萬臺,據掛車領域權威雜志《Global Trailor》的掛車銷量排名,中集車輛再一次蟬聯該領域的全球第一。中集車輛已連續四年蟬聯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國內市場因治超治限政策的延續以及基礎建設工程項目的增加實現強勁增長,僅半掛車類中集國內銷量就達6.6萬臺(套),近1萬臺的水泥攪拌車產銷量也再次登上年度冠軍位置。
能源、化工及液態食品裝備業務的運營平臺中集安瑞科公司在2017年的業績備受業界關注。國家天然氣支持政策的出臺,以及對“煤改氣”應用的大力推動,激發了國內市場對天然氣需求的大幅增長,而安瑞科的優勢業務即主要覆蓋天然氣全產業鏈的儲運裝備,產品服務全國并出口至東南亞、歐洲及美洲。2016年安瑞科因在南通太平洋公司(簡稱SOE)收購一事上受挫而虧損,而2017年,中集安瑞科不僅營收超過118億,成為中集集團旗下第三個100億規模的板塊,同比增長近27%,而且作為重整投資人,安瑞科在再次出資完成SOE收購后,還實現了4.74億元的凈利潤。SOE的收購在安瑞科看來非常必要,SOE的海上優勢助其實現從陸地到海上的戰略布局,形成海陸一體化的天然氣凈化、液化、儲存及運輸裝備價值鏈。同時,這一重整案例還塑造了中集負責任的企業形象,得到SOE上下員工及江蘇省政府的一致肯定,入選“江蘇省2017年度十大典型案例”。
中集安瑞科還值得關注的是其全球化運營程度較高的液態食品裝備業務,這個業務通過收購歐洲幾家知名的企業并整合重組,現已形成“Ziemann Holvrieka”和“Briggs”兩大知名品牌,啤酒、蒸餾酒等液態食品生產設備的技術能力全球領先,在歐洲和中國均布局生產工廠。此外,安瑞科的化工裝備方面2017年有較大增幅,部分特種罐箱產量同比增長接近五成。5月,新疆首次通過中歐班列“新歐地”(新疆-歐洲-地中海)向歐洲整列出口液體化學品,運輸此次化學品的罐式集裝箱全部為中集安瑞科制造。
圍繞實業發展各裝備制造及服務業亮點紛呈
除前三大主營業務外,中集的其他業務也都堅持實業發展方向,圍繞物流、能源兩大領域的裝備制造與服務產業,2017年絕大部分實現了良好增勢。
物流服務是中集旗下第四家占比超過10%的業務板塊,2017年實現營收約82億元,同比上升14.95%。2017年,物流業務的集裝箱操作量繼續保持國內第一,二手箱銷量創歷史新高;多式聯運通道布局邁出堅實步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多式聯運網絡初步形成,國內鐵路冷鏈運輸成功破局,開通并運營華東地區多條中歐、中亞班列;獲得“無車承運人”資質;“一帶一路”非洲布局取得進展;物流裝備進入船用漆等新業務領域。
順應國家《“十三五”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規劃》的出臺,以及國內多式聯運的強勁發展,中集從物流業務板塊專門孵化出一家“中集多式聯運”公司,專注于探索標準化、數字化多式聯運業務,這家中集內部的創新創業公司在2017年期末,成立不到兩年,就實現了5億的年銷售額,同比增長5倍。年內,中集多式聯運業務已開通10條鐵路集裝箱班列,業務覆蓋華南、華中、西南、西北、華北等區域,并持續推進移動互聯、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探索相關領域的互聯網產品。
海洋工程業務是2017年給中集帶來較大品牌效應的業務板塊,“藍鯨1號”海工平臺被國家租賃赴南海試采可燃冰成功,一舉成為知名的“大國重器”,這座全球鉆井深度最深的“海上巨無霸”將中集敢于挑戰國際尖端制造的實力和勇氣充分展現出來。然而,其所在的海工領域由于國際油價的長期低迷,2017年仍然處于深度調整期中,中集海工業務因而仍處虧損中。不過,據中集的年報分析,2016年底海上油氣投資已觸底,2017年雖然投資未最終反應到中集的超深水鉆井平臺等產品采購上,但投資趨勢已有所回升,中集最終將受益。
同時,中集海工板塊的中集來福士公司也正在利用積累的技術和建造優勢,向海工裝備領域的橫向和縱向延伸,在已涉及的領域,加入FLNG(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FSRU(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拆解平臺、豪華游輪、海上綜合體、漁業休閑平臺等產品,并將產業拓展至電力裝備及新能源產業,包括海上風電船、浮式發電船等。2017年,中集來福士僅在山東省內就簽署了15座自升式海洋牧場平臺和2座深水網箱的合約,與挪威簽了2.5 億美元的深海養殖裝備意向建造書。來福士還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簽訂了人民幣約11億元的FPSO(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船體EPC建造合同,這意味著公司實現了由“聚焦鉆井”到“鉆采結合”的成功轉型。
受國家治超治限政策和天然氣需求爆發的影響,國內重卡市場爆發式增長,市場總銷量突破110萬輛,同比增長52%,牽引、自卸、攪拌、載貨及專用車齊發力,中集重卡業務實現銷售額約25.7億,同比上升約49%。同時還發力了國際市場,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之下,開拓哈薩克斯坦、埃塞俄比亞、加蓬、蒙古等新渠道,初步扭轉了過去市場渠道單一的局面。
2017年,空港裝備業務實現營收約36億,同比增長約12%;實現凈利潤1.46億元,同比增長約12%。登機橋業務及德國齊格勒消防車業務等均有不錯表現,登機橋業務拿下上海浦東機場三期擴建訂單,創國內較高金額,而齊格勒向國內多個城市供應高端消防車裝備,已經成為中國進口消防車中最具知名度的品牌。2017年該板塊為實現更好的融資及發展,發起重大重組,中集空港業務擬將旗下主營空港地面裝備(包括登機橋、升降平臺、行李輸運系統等)的德利國際公司打包重整入另一上市平臺 -- 中國消防公司,中集集團同時將以50%以上的股份實現控股中國消防。
中集以產業服務為中心的產城板塊2017年實現營收約10億元,同比增長約39%,凈利潤1.92億元,同比增長約25%。值得關注的是,中集產城去年引入碧桂園作為戰略投資者,碧桂園出資9.26億占中集產城25%股份,雙方將探討深度合作。
中集旗下融資租賃公司和財務公司同樣圍繞中集各產業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支持服務,金融業務板塊共同實現營收約23.4億元,凈利潤9.92億元,利潤同比上升20.46%。
中集模塊化建筑作為中集旗下創新業務,2017年有多項突破。中集模塊化公司在國內中標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的酒店及企業辦公樓項目,國外不僅深度拓展原有的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市場,而且在美國市場首次實現項目簽約,非洲首次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吉布提國家的自貿區產業園建設,并從原有優勢的酒店及公寓延伸到長租公寓和養老公寓市場。
堅持轉型升級和有質增長,擴大朋友圈
2017年中集在營收數據上實現了較大增長,但中集高層均表示,更值得重視的是,2017年是中集“轉型升級,有質增長”的新一輪起點,公司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計劃”,各業務板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資源探索轉型升級,并以更加自信開放的態度,向外拓展朋友圈,與物流、地產、科技、金融等各行業的優秀企業共同合作,探討戰略合作與互補性發展。
中集集裝箱業務啟動“龍騰計劃”,推進自動化改造,并率先全面停用油性漆,與行業協會一起推動行業全覆蓋的水性漆改造,推動溶劑回收、環保地板等環保技術和環保材料的應用推廣;中集車輛在東莞燈塔工廠的基礎上,啟動了駐馬店燈塔工廠、揚州燈塔工廠的建設,用模塊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式生產掛車,并開創掛車共享租賃的商業模式;空港板塊繼續推進自動化物流業務的發展,全球率先研發出無人駕駛智能登機橋,并不斷探索智能飛機導引系統等前景廣闊的空港地面智能裝備市場;中集安瑞科參與實施的“重型壓力容器輕量化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安瑞科還與合作方協同開創LNG罐式集裝箱“一罐到底”的海陸聯運新方式,助力美國西海岸、加拿大等地實現LNG的遠洋出口運輸等等。
中集集團總部平臺也積極在信息系統、人才方面助力業務轉型升級,以ERP信息系統項目啟動為契機,推動全集團各業務的信息化和數字化轉型,并開啟“創新、創業”的“雙創”平臺,尋找發現新業務和創新人才,為公司有質增長尋找新模式和新產業的突破口,充分抓住創新時代的各種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機會。
繼2016年之后,2017年中集的“朋友圈”范圍進一步拓寬。年內,中集與寶武鋼鐵、中石化、希爾頓酒店集團、普洛斯、碧桂園、格力、珠海銀隆、SAP、中油海、中建鋼構、天安數碼城等優秀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并引入國家產業基金和社會產業資本提升資本實力,為本集團未來更有質量地增長夯實根基。
2018年前景預期樂觀,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較小
2018年,全球經濟總體來看將持續復蘇態勢,IMF預測全球經濟增速將達3.7%,而國內經濟也將繼續深化改革,提升增長質量。看待2018年的發展,中集集團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
根據全球行業權威分析機構克拉克森最新預測, 2017年全球集裝箱貿易增速達5.0%,預計2018年仍將維持此增速,客戶會維持相對積極的購箱意愿。國內投資機構也分析,如果以15年作為集裝箱的淘汰更新期,2003-2007產出高潮中的集裝箱將逐步更新,整個鏈條仍處于低庫存、高利用率的良好狀態,2018年集裝箱的景氣周期將持續。
而能源領域,根據去年國家十三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快天然氣利用意見》,天然氣于2020年將占主要能源消費的10%,2030年,天然氣占比爭取到15%,國內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利用前景廣泛,中集安瑞科的天然氣儲運業務被行業長期看好。
國內道路交通的持續治理、多式聯運等現代物流模式的推廣、各行業智能化物流系統的升級、空港地面裝備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工業化的綠色建筑發展等均帶給中集各項業務巨大的發展機遇,中集正在積極布局,搶占先機。
此外,備受關注的中集土地商業化問題正陸續給市場帶來正面消息,2017年10月,中集就位于前海合作區內52.4萬平方米土地商業化后的增值收益,已與深圳市政府達成框架協議,今年3月份,作為置換補償的先期啟動項目一期已開工,中集將在這里建設高端產城融合綜合體。
而中集“創新、創業”項目也正以各種方式給予中集回報,內部涌現的中集模塊化、中集多式聯運、中集智能、中集新材等多個創新公司快速突破發展,中集電商作為中集旗下成立三年的創業企業,2017年估值8.1億整體出售給豐巢科技,帶給中集約4億人民幣的凈利潤,這意味著未來中集的創新業務將通過業務協同和財務價值等多種方式助益中集發展。
當前正在進行的中美貿易摩擦給中國企業未來的發展帶來不確定性,海外業務占比較重的中集股價表現前幾日受到影響。不過,中集相關負責人表示,市場有所誤解,中集的北美業務占比中一部分是位于車輛業務北美的子公司,這屬于北美本土企業,不受美國公布的貿易保護清單影響,另外一部分出口美國的產品,占公司比重不超過10%,且基本不是美國征稅關注的產品重點,預計影響很小。而全球集裝箱產能90%在中國,美國不具備產能替代條件。投資機構也分析,中集等公司受貿易摩擦的影響有限,即使考慮未來征收關稅的商品結構,傳統機械類產品也不會是重點。分析還認為,雖然中美貿易可能受挫,但全球整體貿易是回暖的,而且制造基地即使發生轉移也非朝夕之事,“機械制造不僅要看價格,還要看供應鏈的組織與管理、生產效率、交付期等多重因素,中國機械制造企業的優勢來自成本、交貨期、質量、性價比等多方面,短時難以替代。”
面向未來,董事長在年報中致辭表示,集團將堅持“制造+服務+金融”的戰略定位,繼續堅定不移地推動業務轉型升級,由制造向服務延伸,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全面解決方案。繼續提升全球運營能力,優化業務和資產,加快產業聚集,培育產業鏈優勢;在技術升級、業務模式及管理機制方面不斷創新、控制風險,堅守中國制造,保持更強烈的危機感,集全員之力實現持續“有質量的增長”,提升股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