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5月19日電 /美通社/ -- 5月19日是第八個“世界家庭醫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家庭醫生 -- 我承諾我服務”。由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全科醫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在上海、北京、南京、杭州和沈陽5個城市舉辦宣講、慶祝活動。在上海主會場,家庭醫生“武林大賽”、“我為家醫點贊”地圖點亮及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新書發布、慢病主題講座、聯合義診等多個活動貫穿全天,既是慶祝家庭醫生自己的節日,也通這些展示活動,向現場百姓展現家庭醫生這一基層醫療服務模式中“種子選手”的多面風采。
深化落實分級診療,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成“破題之法”
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3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16.7%[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年加速,潛在慢病人群基數也在日益擴大。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推進社區家庭醫生簽約診療制度,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特色化健康服務,是將患者留在基層的根本,也是2018年醫療改革深度推進之年,探索和實踐分級診療制度的“破題之法”。
海醫會全科醫學分會主委、WONCA亞太區常委祝墡珠教授表示:“逐步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和就醫模式,是2018年新一輪深化醫療改革的重點目標。基層衛生機構診療能力的提升,是實現分級診療模式的重要基礎;提升家庭醫生服務質量、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成為實現這一能力提升的關鍵環節。”
加深了解,推進家庭醫生服務制度在社區施行
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杜雪平會長分享道:“面對分級診療的概念,百姓群體中有一些誤區,日常頭痛腦熱,找社區醫院拿藥,如果覺得自己生病了,即使路途遙遠也要先去大醫院看過才放心。向三級醫院、大醫院集中的就醫習慣,需要影響和改變。國家近年來也不斷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全科醫生團隊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通過日常在社區與居民的長期接觸和廣泛宣傳,獲得社區百姓的信任,讓他們放心把日常健康管理交給社區醫生。”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744家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臨床培訓基地,培養了25.3萬名全科醫生,每萬人口已擁有全科醫生1.8名。
在家庭醫生服務模式下,為百姓和患者提供的個性化照顧,從“護健康、治到底、管長期”三個層面得以體現:
護健康:家庭醫生不僅是醫生,還是百姓的日常健康管家,簽約后的家庭醫生可根據需求,為個人或者家庭提供長期穩定的健康服務,這位家庭醫生就成為了最了解患者身體狀況的“醫生朋友”。
治到底:出現健康問題,首先到社區醫院判斷疾病嚴重程度、獲得診療意見,也就是在社區完成疾病的首診,在大大減少了排號、路程中不必要的等待以外,也有助于提升診療有效性和效率;同時,社區醫院還可提供上級醫院轉診、直接聯系對癥專家號源、預留床位等資源;對慢病患者開具長處方等多種‘優越’政策,建立了一條從社區家門口通往專家辦公室的“綠色通道”。
管長期:家庭醫生不僅可提供恢復期長期隨診、必要手段的干預支持,還可提供持續性、針對性的飲食、運動建議等健康管理指導,從疾病管理延伸到健康管理。
體驗式服務,幫更多百姓交到身邊的“醫生朋友”
當下,人們對疾病治療的需求比以往更為迫切,各年齡段人群的健康管理意愿也更為積極,這都對我國醫藥衛生系統服務能力提出了更為現實的要求。在以高血壓、糖尿病為代表的慢性疾病管理體系中,全科醫生可提供靈活的日常電話、上門隨診服務,可謂是社區居民的“貼心人”。百姓有了自己的簽約家庭醫生后,可以放心和信任地和他們分享日常健康和疾病問題,就像交了一個“醫生朋友”。
作為此次活動的支持方賽諾菲中國表示,扎根中國36年以來,賽諾菲不僅將高質量創新藥物及健康解決方案提供給廣泛城市地區,更結合在基層多年的疾病管理及服務經驗,持續深耕區、縣范圍,支持疾病診療、慢病管理工作。多年來,賽諾菲積極配合國家推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分級診療政策,在2016年開展面向大眾的“健康社區”項目,截至2017年底,項目已覆蓋35個城市的3,800余個社區。今年1月,通過建立專屬團隊,密切配合解決社區層面醫患需求,將疾病管理經驗更多地分享給社區層面的醫療服務人員。
[1] 《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03/c_1121428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