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2019年1月12日電 /美通社/ -- 2019年1月12日,為全方位支持中國放療行業發展,助力中國放療人才培養,全球精準放療先驅醫科達今日在其用戶大會上,面向近千名用戶及醫院代表宣布成立“醫科達放療學院”。作為國內首個面向放療行業的醫教研協同發展平臺,“醫科達放療學院”將從創新發展平臺、臨床科研合作、人才培養計劃三方面來推進中國與國際放療前沿科技接軌、壯大人才隊伍、切實提升中國放療臨床應用水平。
醫科達全球首席執行官郝睿強博士(Dr. Richard Hausmann)表示,“醫科達在全球范圍內代表著放療的前沿趨勢與領先水平,這是毋庸置疑的。發揮我們在國際與國內的資源整合能力,與放療各界攜手共進,一同為中國放療締造一個醫教研協同發展平臺是我們的承諾。”
在中國,放療在腫瘤治療中尚有較大需求。2018年12月,歐洲放射腫瘤學協會(ESTRO)發布了2018年ESTRO癌癥基金會白皮書《放療:把握腫瘤治療的機遇》,其中顯示,在歐洲,2018年有超過50%的腫瘤患者應該在治療的某個階段需要接受放療。據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統計,我國2015年癌癥新發病例為429萬人,那么2015年需接受放療的腫瘤新發病例為2,146,000人。而當年調查顯示全國全年實際接受放療患者數(其中還包括了二程放療患者及姑息放療患者)為919,339人,仍有超半數本該接受放療的患者未能接受放療。
不僅如此,我國還面臨著放療人才短缺的現狀。據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放療從業人員的數量僅有50,736人,與中國患者的需求遠不匹配。另一方面,臨床醫師與物理師的完美配合才能使治療效果達到較佳,而在中國,醫師與物理師比例為4.81:1,發達國家早在2011年就已達到2:1,美國的比例則基本達到1:1。
“放療是高質量腫瘤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主任、“醫科達放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李曄雄教授表示,“但因放療領域的專業技術培訓尚不夠系統化和規范化、臨床應用及科研不夠深入等多方面原因,放療的作用與優勢還有待繼續發揮。提升放療普及程度不止需要一方力量,而是需醫院、企業、協會、政府等各方共同攜手。‘醫科達放療學院’代表著來自行業領軍企業的力量與聲音,它將助力中國放療在跨學科、全方位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面對行業的挑戰和壓力,“醫科達放療學院”將聚焦放療創新技術,整合國際、國內優質資源和力量,開展國際交流,并助力提升中國放療自主研發能力。同時將與中國合作伙伴協力開展臨床合作,提供科研基金,促進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更將組建5大臨床協作組,在臨床應用的規范化、質控、多學科協作等方面齊頭并進,開創更符合中國患者疾病譜的臨床放療方案。更重要的是,“醫科達放療學院”著重人才培養,將為中國用戶與放療人才提供國際交流、海外培訓、繼續教育、臨床應用等多維度培訓,打造多層次立體化放療人才培養體系和終身學習平臺,提供多種形式的交流培訓項目。
“作為全球放療領導者,我們一直以來專注抗擊腫瘤,為生命全力以赴。”醫科達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醫科達放療學院”院長龔安明表示,“去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頒布了《2018 - 2020年全國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這意味著中國的放療設備將進入第二個快速增長期,由此帶來的設備增長與人才短缺的沖突將更為明顯。“醫科達放療學院”的成立旨在集成國際國內專家智慧,更系統、更專業地為擴大中國放療專才隊伍、提高臨床應用水平及科研能力增添助力。”
在本次高峰論壇上,“醫科達放療學院”發布了《高劑量率近距離治療質量控制指南》,開啟了助力行業產學研用全面發展的第一步實踐。該指南是國內第一個關于近距離治療全流程質控的綜合性指南,將積極推動近距離治療在中國醫院的規范化應用,并幫助更多醫院快速切入近距離治療的臨床應用,造福更多婦科癌癥患者。同時,醫科達宣布了九大培訓基地名單。
本次高峰論壇,醫科達同時現場發布了其全球首臺高場強磁共振放療系統Elekta Unity、新一代智能化放療平臺Elekta Axesse與精準自適應伽瑪刀Leksell Gamma Knife® Icon?等創新放療產品。
未來,醫科達期望與多方協作,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共同努力來提升放療的臨床應用水平,以期讓腫瘤患者更多地從放療這一精準腫瘤治療手段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