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9年12月6日 /美通社/ -- 12月5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中國公益年會”上,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被授予“2019年度公益人物”榮譽。
2019中國公益年會由《公益時報》發起并主辦,是公益領域一年一度的盛會。在本次年會上,同時獲得“2019年度公益人物”榮譽的還有艾路明、任志強、王巍、唐寧、朱嘉明等各界知名人士。
一個月前,俞敏洪受聘為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一中名譽校長,彼時,他在大山腳下的綠茵場上,向近4000名師生送上承諾和寄語。12月5日,俞敏洪面向各界公益人士發表演講,分享了去農村中學當校長的心路歷程,并表達了長期投身農村教育事業的決心。
“我為什么要去農村中學當校長”
俞敏洪說,他的人生經歷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養活自己,第二階段是養活家人,第三階段,開始考慮為不認識的、需要幫助的人做些什么。這個觀念推動了新東方公益事業的發展。
從興建希望小學到培訓鄉村教師,俞敏洪和新東方從未停下提升鄉村教育水平的步伐。在與農村孩子的接觸中,俞敏洪發現,他們除了學業輔導,更需要的是激勵,需要有人對他們進行深度關注。這就是他到農村當校長的初衷。
另外,當中學校長也是俞敏洪的理想。“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當一名中學校長,因為我認為高中三年可以改變人的一生。”俞敏洪希望與當地的老師一起,通過至少三年的努力,讓更多的農村孩子進入中國優秀的大學,同時期待孩子們成為快樂、身心健康、視野開闊的人。
“學生開始叫我俞董事長,后來叫我俞校長、俞老師,現在開始叫老俞了。”農村出身的俞敏洪有信心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他希望,“普安模式”試點成功后,還能夠擔任10到20所中學的名譽校長,涉及1萬名高中生,并動員朋友們參與進來,影響更多的學校和學生。
俞敏洪的2019公益時鐘
剛剛過去的11月,俞敏洪飛往貴州和西北,深入調研了當地農村教育現狀,考察了他曾支持的“一校一夢想”、情系遠山雙師課堂等公益項目的落地情況,并寫下了逾萬字的考察記錄。
2019年,是俞敏洪繼續發力公益的一年。這一年,他通過現金捐贈、師資輸出、對外合作、親自幫扶等方式,助力貴州、四川、湖南等十余個省份的教育事業發展。年初至今,俞敏洪和新東方完成公益捐贈現金近2000萬元。
今年2月,“新東方春蕾助學行動”啟動,新東方捐贈500萬元資助優秀鄉村女童;4月,新東方啟動鄉村公益圖書角項目,為甘肅舟曲、甘肅會寧、四川雅安等地中小學捐贈上萬套最新英語、歷史、文學、勵志類圖書;6月,俞敏洪通過北京新東方基金會向北京藍圖公益基金會捐贈200萬元,支持青少年學習海洋科學相關知識;8月,新東方啟動第十二屆“燭光行動 -- 新東方教師社會責任行”,65位教師志愿者赴8個省份為近4000名鄉村教師授課,搭建培訓學習、提升能力的教學交流平臺;10月,俞敏洪通過北京新東方公益基金會出資500萬元,支持第12屆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評選活動,樹立當代青年榜樣。
在把堅持多年的公益項目做好的同時,俞敏洪還不斷探索更精準、有效,更有溫度的教育幫扶模式。除了身體力行去農村中學當校長,“我的大朋友 -- 新東方鄉村兒童一對一助學計劃”的啟動,也是他于年內落地的一大創新舉措。
今年10月,北京新東方公益基金會從全國新東方優秀教師中遴選出500名教師志愿者,在俞敏洪的帶領下,與來自西部鄉村地區的500名兒童一一結對,開展長期幫扶,通過遠程溝通、支教交流等形式,幫助鄉村孩子提升學習成績,發展核心素養,最終幫助他們考上大學,改變命運。
此外,俞敏洪還致力于聯動業內更多資源,用科技助力教育均衡。2017年,新東方聯手好未來,合資一億元成立“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利用雙師直播技術,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遠山貧困地區的學校。目前開展了小學和高中雙師課堂項目,以鄉村最緊缺的英語科目為主,并逐漸開拓其他科目。項目能夠提升學生成績,激發學習興趣,并以“傳幫帶”模式,培養鄉村教師隊伍。經過兩年的發展,情系遠山雙師課堂已深入全國71縣的293所中小學,惠及2868名教師、3.6萬名中小學生。
今年6月,新東方再次捐贈500萬元支持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雙師課堂項目。在結束貴州黔西南考察后,俞敏洪還將情系遠山項目引入黔西南州,不久后,當地中小學就能享受來自一線城市教師的直播授課。
俞敏洪的公益行不局限于捐錢捐物,輸出教育資源,走到哪里,他都希望把溫暖和激勵帶到哪里。在貴州,他在普安一中的 “開學第一課”上面對4000名師生送上寄語,“首先,要認識到生命很精彩,主動去追求,就會收獲更豐富的人生;其次,要讓自己不斷進步,不需要與周圍人過分比較,找到自己的節奏去努力就可以;第三,堅持很重要,需要耐心,也需要方法。”
公益亦是一項需要方法,更需要耐心和堅持的事業。半個月前,俞敏洪在新東方26周年內部信里寫道,“我會繼續在孩子的全面成長教育、家庭教育、科技與教育結合、以及中國農村和山區的教育支持方面,多做點事情。尤其是最后一條,我發愿上心,努力投入。”未來,他將越來越多地在農村地區的教育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