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5月14日 /美通社/ -- 2020年是港大ICB成立的第十個年頭,在近期舉辦的港大ICB十周年校友專題活動中,港大ICB專訪了香港大學SPACE企業研究院全球運營與管理(GOM)4班學員、港大ICB華西校友聯誼會聯席會長、成都正恒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帆。
劉帆:1995年公派日本留學回國后擔任國資企業高管。1997年創辦成都正恒動力配件有限公司,2000年公司實現技術突破,扭虧為盈,成為某知名國企核心供應商之一,至2012年,公司擁有11條缸體生產線,1條主軸孔蓋流水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80萬臺。
安逸是許多成都人的生活態度,在成都正恒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帆看來,“創新”也是一種“安逸”,因為創新意味著產生更高效率、更優品質以及更充實安全感。
創業二十多年,劉帆體味過創業之苦,亦品嘗過創新之甜,一路帶領企業成為國內專業化氣缸體生產廠商的領頭羊,“固本拓新”是對他創業精神的高度凝練。
循心,探索創新之法
正恒動力的發動機缸體生產車間,就是一個精密的工業世界。全自動化的流水生產線,頻率固定的操作聲、靈活擺動的全自動機械焊接手臂,手工打磨完成的精致零部件。
劉帆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監測缸體檢測設備的運行情況。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而缸體就是發動機的心臟。這是發動機的核心零部件,也是劉帆白手起家的產品。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制造”開始走向世界,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政府規定“在華生產汽車零部件國產化率必須達到40%”。劉帆正是在那時開啟了自己的事業征程。他抓住了“政策紅利”,乘時代之東風穩步前行。
汽車行業是中國競爭最為激烈的制造業領域之一,跨國巨頭、國內新貴紛紛入場纏斗。面對這一形勢,劉帆表示,創新是唯一的硬道理。缸孔螺傘珩磨技術打破國外封鎖,與國際最新技術接軌;模擬缸蓋輔助加工技術,解決了發動機漏氣問題;一體式發動機缸體開發,加工成本節約30%以上;改進加工中心線鏜技術,極大地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劉帆可以列舉出數不盡的創新技術。正因為如此,正恒動力前十年保持著10%以上的增長率,后十年也達到了5%以上。
“但是,去年我們是負增長。”2019年汽車行業舉步維艱,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產能過剩。就全球市場而言,汽車年產量可達1.13億輛,而銷量卻徘徊在7000萬輛左右。汽車都賣不動,汽車零部件企業該何去何從?
在行業里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劉帆見慣了大風大浪和行業變遷。“不論時代如何改變,我都堅信汽車行業的發展前景,只是企業發展戰略要另辟蹊徑。”為此,劉帆經過審慎思考,為企業謀劃好了直面挑戰的未來發展路徑。
首先是高端市場的轉型和升級。“我們最近已成為菲亞特、豐田的一級供應商,寶馬公司,以及日本最大的農機和船機生產廠也在洽談中。” 劉帆預測,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至少能給公司帶來一個多億的年銷售收入。同時,汽車后市場與細分市場的零件定制化也是公司未來發展方向。“我們已經給國內外客戶開發了100多種缸體樣件,最快75天之內就能完成氣缸體毛坯到總成樣件開發。”對于二十多年的專業沉淀與創新技術,劉帆成竹在胸。
為了拓展海外市場,劉帆近幾年探訪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等國家。“很多周邊國家市場相當于我們十幾二十年前的水平。國內富余的產能剛好滿足他們的剛需。”站在更高的國際化視角,他看到了 “一帶一路”倡議的優勢,再一次精準地踩在了大時代的發展節拍上。
互聯網風靡的當下,談創新似乎必談顛覆。但在他看來,創新不是一定要顛覆某種既定模式,新工藝、新材料、新做法,但凡在原有基礎上做出的有效改善,都是創新。
“譬如,一般的沖水閥會不斷沖水,但我們的一位機修工通過在沖水閥上安裝傳感器,就起到了人走水停的效果。別小看這個簡單的改善,每年能夠為我們節約至少500噸水。”談及創新為企業帶來的改變,劉帆頗為驕傲。他鼓勵每一位員工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能夠幫助企業做出一些改善。那些簡單的改善所展示的不是夸夸其談的概念和關于未來的空想,而是對細節孜孜以求的匠心、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
尋源,與復雜共存
二十多年前,對于創新的執著就已經埋藏在劉帆心里。1997年1月,上海通用汽車金橋項目工地打下第一根樁。這是上海市歷來一次投資最大的經濟項目,卻也是建成投產最快的項目:從廠房建設到第一輛別克轎車下線用了不到2年時間。這個項目尤如一根導火線,點燃了中國轎車的市場。
當時,站在成都春熙路上的劉帆,似乎早就嗅到了這股“火藥味”。他看著路上川流不息的自行車和寥寥無幾的汽車,興奮不已。“那時候年輕氣盛,特別膽大,看到市場機會多,就帶了一幫人開始創業做汽車零部件。”二十幾歲的年紀,最不缺的就是熱情。因此,即使在前三年全部虧損的情況下,劉帆依然選擇了堅持。
苦熬三年的劉帆嘗到了初創成功的甜頭。“剛開始一年只有幾百萬銷售收入,后來增長到幾千萬、一個億甚至十個億的高峰。”在中國汽車行業飛速發展的年代,劉帆的企業好像裝上了加速器。但是,商業戰場背后是人性的博弈,贏的關鍵是學會與復雜共存。尤其在中國創業,是一場全世界最殘酷的戰爭。所有參與者將最大化推向極致,只有親自下場,才能感悟這種現實的顛覆性力量。
2008年金融危機,劉帆曾感到深深的絕望。公司業務出現斷崖式下跌,現有資金已投進新工廠基建,一個多億的應收賬款收不回來。“我一直在外面借錢,很多人都不愿意借,銀行也不肯放貸。” 傾力挽救企業的劉帆到處碰壁,只能把房產、汽車及股權全部抵押,承受著高利息借貸的壓力,全力償還供應商的欠款及員工工資。“我那時候真的瀕臨崩潰,眼看一腔心血馬上就要變成一堆破銅爛鐵,當初的創業情懷也將煙消云散。”一連串挫敗、焦慮和恐慌像大山向他壓來。
劉帆沒有一蹶不振,2008年12月中央推出四萬億政策,以及汽車下鄉活動,最終咬牙堅持了過來。那段至暗時刻,讓劉帆領悟到堅持的力量。“創業者需要堅守自己的勇氣與信念,在困境中堅持得久一點,哪怕有一線生機也要投入百分百的努力。”
系統學習,點亮征途
攀上巔峰的希望和榮耀,跌入深谷的絕望與灰暗,劉帆都已經歷。如今的他已經成為一個“務實主義者”:既不盲目向前沖,也不會輕易懈怠停下。劉帆曾在日本留學,切身感受過日本汽車行業的成熟發展。因此,當年的他才會矢志不渝地走上創業之路,為的就是盡己之力推動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這份產業情懷,從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馳騁商場多年的劉帆萌生了重回校園的想法。“我需要把過去的經驗和知識變得更加專業化和系統化。”注重創新的他選擇了香港大學SPACE企業研究院(港大SEA)的全球運營與管理(GOM)高管課程。
白手起家以來,劉帆在海內外做過不少并購重組,“高峰期的時候,我手底下有十幾家工廠,很多都是從國外并購來的。”但是如何管理海外工廠成為他的難題。“跨文化管理課程讓我學會了如何利用當地文化,因地制宜地管理企業。”最近剛從泰國回來的劉帆,正在研究如何理解當地的佛教文化開設一個新工廠。
學習期間,劉帆還參與環球游學特色課程,探訪“創業之國”以色列,感受到了中東歷史宗教文化與現代商業創新的火花,在蓬勃創新的新城特拉維夫探尋到了創業創新的動力。從本土到世界,將知識融于實踐,劉帆在港大SEA重新發現了學習的價值。
如今,汽車行業新的競爭版圖正在徐徐展開,而劉帆也擁有了更豐厚的根基和更強大的動力。關于他和企業的創新故事,還將書寫出新的篇章。
了解港大ICB課程,請點擊鏈接: https://100000300434.zhan.n.weimob.com/saas/zhan/100000300434/228376/Hkhx_5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