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0年7月3日 /美通社/ -- 近日,東浩蘭生上海外服根據長三角地區“雙一流”高校2019屆畢業生就業數據,圍繞就業率、就業地、就業單位、就業去向、就業薪酬等維度開展專題調研,分析數據背后就業形勢和就業理念的變化,為用人單位招募人才、高校畢業生規劃職業生涯提供了有益參考。
目前,長三角地區入選“雙一流”的高校共8所。其中,上海4所、江蘇2所、浙江1所、安徽1所,分別為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2019屆畢業生規模來看,浙江大學的畢業生最多,達到11948人。
從總體就業率來看,8所“雙一流”高校都實現了95%及以上的超高就業率。其中,同濟大學更是以99.02%的就業率排名第一。除復旦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之外,其他6所高校的總體就業率均高于本科就業率。這也意味著,“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學歷越高,就業率也越高。
上海是最受長三角“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歡迎的就業地
除同濟大學數據未公布外,長三角7所“雙一流”高校2019屆畢業生就業地均集中在東部區域。按照綜合熱度排名,依次為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北京和安徽。其中,上海不僅是三所在滬高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畢業生的擇業首選地,還是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三所非在滬高校畢業生排名第二的擇業地,形成了較為明顯的“人才虹吸”效應。
7所長三角“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也普遍較高,平均值達到了54.73%。其中,上海高校的本地就業率最高,上海交通大學(73.43%)和復旦大學(72.75%)均超過七成。浙江大學所在地杭州匯聚了阿里巴巴、網易、樂其電商等知名互聯網企業,吸引了諸多應屆高校畢業生駐足,本省就業率僅次于上海的三所高校,達到了58.78%。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兩所大學的本省就業率也接近半數。與江浙滬三地“雙一流”高校相比,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生的留皖意向相對偏弱,僅為23.31%。
民企國企就業吸引力上升,信息類行業就業人數最多
從長三角“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就業單位性質來看,三資企業的熱潮有所減弱,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等本土企業的熱度明顯上升,占據了應屆生就業單位的近半壁江山。其中,民營企業吸納的畢業生人數最多。以上海的三所高校為例,選擇去民企就業的畢業生均超過三成 -- 上海交通大學34.37%、同濟大學32.19%、復旦大學30.24%。
其中,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民營企業巨頭吸引力爆棚,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收割機”。根據長三角“雙一流”高校公布的2019屆畢業生簽約人數TOP5企業,華為是浙江大學(550人)、東南大學(413人)、上海交通大學(336人)、南京大學(274人)、同濟大學(147人)和復旦大學(128人)等6所高校簽約人數最多的企業。此外,各高校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比如,同濟大學的建筑和土木工程專業是世界一流學科,為此,不少同濟大學的畢業生都流向了建筑設計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畢業生則集中流向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科院等與中科大優勢專業相掛鉤的單位。
從長三角“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就業行業來看,信息類行業(包含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IT行業等)穩居第一;僅隨其后的依次為金融、教育和制造業。其中,本科生流向信息技術業的人數最多,碩士生流向金融行業的人數最多,博士生流向教育行業的最多。
超三成長三角“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
長三角“雙一流”高校2019屆畢業生主要有兩大就業流向:一是參加工作,二是繼續深造。其中,參加工作的形式以協議就業為主,還包括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定向委培等形式;繼續深造則分為國內升學和出國(境)留學。
根據報告,超過半數的長三角“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選擇協議就業。其中,南京大學的協議就業率最高,達到66.72%;20%左右的畢業生選擇國內升學,其中浙江大學比例最高,達到23.38%;約10%的畢業生選擇出國(境)留學,其中浙江大學和東南大學最高,為12.6%。
通過對上海地區四所“雙一流”高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2019屆3366名出國(境)留學畢業生的調研,排名前五的留學目的地分別為:美國(47.83%),中國香港(12.27%)、英國(11.62%)、日本(4.34%人)和澳大利亞(3.83%)。
薪酬與學歷成正比,研究生與博士生薪酬水平相近,高于本科生近30%
從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這5所長三角“雙一流”高校公布的2019屆畢業生薪酬數據來看,薪酬與學歷成正比,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薪酬呈階梯型上升。按照年薪統計,5所高校本科生平均年薪超過14萬元;碩士生為17.9萬元,博士生為18.19萬元。碩士生的薪酬高于本科生近30%,博士生的薪酬與碩士生接近,優勢并不明顯。
上海外服招聘專家分析,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共847萬人,相比2019年增加了約40萬人。受年初疫情沖擊,企業招聘規模將有所萎縮,2020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將持續加大。好在國家和地方都已出臺了穩就業、保就業的重磅政策,為2020屆畢業生順利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后疫情時代的零工經濟也將賦能95后無邊界、多樣化、組合化靈活就業,推動雇傭模式由企業與員工向平臺與個人轉變。
在就業選擇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和本土企業的崛起,民企和國企的就業吸引力將持續高漲。2019年,財富500強中的中國企業數(129家)首次超過美國企業數(121家)。本土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持續擴容,一些頂級企業的薪資待遇、職業發展、企業文化也逐漸與國際一流企業接軌。此外,頂尖高校畢業生繼續深造的意愿也會持續加強。基于國外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和國際政治環境的復雜性,更多畢業生將選擇留在國內深造,有利于本土人才的保留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