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0年7月11日 /美通社/ -- 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人口問題一直以來備受人們關注。致力于醫療設備研發和制造的開立醫療在世界人口日,分析當前產前超聲檢查的醫療現狀,對未來該領域的發展提出思路。
每對夫婦都渴望有一個健康的寶寶,而胎兒的成長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意外因素很有可能導致缺陷兒的誕生。我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之一,據統計,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出生缺陷兒。出生缺陷不僅影響兒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而且影響整個國家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源的健康存量,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現狀:醫療資源緊張,臨床高負荷
在我國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高齡孕產婦不斷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全年新生兒人口達到1465萬人,配合環境污染、生物化學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胎兒畸形率仍然居高不下,產前超聲檢查更需要受到重視,而我國目前醫療資源緊張,醫生的接診量遠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
未來:設備功能升級,智能便利協助
鑒于超聲產檢項目眾多且工作量大,正在迅速發展的智能功能有望成為緩解臨床壓力的有效手段。智能功能在節省工作時間和操作的同時,實現結果的標準性,未來在產前超聲檢查領域將會起到重要意義。曾有專家表示,人工智能將會是產科超聲的未來方向之一。
隨著超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智能功能的臨床應用已初見成效:以開立醫療開發的S-Fetus為例,針對產前篩查,該功能可以自動識別胎兒頭圍等所需要測量部分,并一鍵完成測量,該功能可以幫助一個日接診量在1000人次以上的超聲產前檢查科室,節約25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相當于31.25個工作日,同時減少46800次敲擊次數,對于醫生減負和臨床器械的維護有很大意義,同時對基層醫院和醫生教育提供一定的幫助。
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都是家庭和社會的希望,推廣產前超聲檢查要從提高產前超聲教育、從業人員數量和相關設備功能升級入手,如何提高檢查質量并減輕臨床工作負擔,將會是未來產前超聲檢查的長期發展的探索方向。設立人口日,旨在提醒國民對人口及生命相關問題的重視。懷孕是生命的起點,做好產前檢查,為每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搭建最好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