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0年12月4日 /美通社/ -- 近日,上海外服聯合人力資源智享會在線上共同發布《中國企業靈活用工全景路線圖研究》(以下簡稱研究報告),聚焦新冠疫情后異軍突起的靈活用工模式,從靈活用工的開始與運用場景、數字化與靈活用工的關系、靈活用工的風險管控三個方面對中國靈活用工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報告基于對200多家企業的問卷調查進行了數據分析,并分享了步步高、網龍網絡、京東等行業代表企業在靈活用工領域的成功實踐,生動描繪了當下中國企業靈活用工的全景圖。
研究報告顯示,83.3%的企業有靈活用工需求,73.2%的企業正在使用靈活用工,還有18.4%的企業計劃在1-2年內使用靈活用工。在使用靈活用工的企業中,業務外包和實習用工的占比最高,達到73.4%,其后依次為勞務派遣(66.2%)、退休返聘(51.8%)、非全日制(32.4%)和共享員工(7.9%)。
在對有靈活用工需求卻未使用企業進一步調研時發現,“工作內容缺乏或難以分割與標準化”“不了解法律法規風險和規避方式”及“供應商管理成本與用人成本的平衡”是阻礙企業使用靈活用工的前三大障礙。
上海外服靈活用工專家建議,使用靈活用工的企業應該具備兩大前提條件:一是在思想上接受靈活用工;二是視根據企業狀態而定。如果企業內部流程切分細化,且人員等級、職級全都梳理清晰,就可使用靈活用工。
研究報告還從用工模式豐富性、交付質量合格率和用工管理完善度三個維度對目前靈活用工的成熟度進行了深入分析。在用工豐富度方面,企業往往基于自身業務進行模式選擇。其中,37.4%的企業靈活用工模式運用相對集中,36.7%的企業靈活用工模式運用較為多元化,25.9%的企業靈活用工模式運用相對集中。在交付質量方面,58.3%的企業認為交付質量有待提升,可見市場上的靈活用工服務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在用工管理完善度方面,18.7%的企業在崗位需求診斷、風險評估上均有清晰的管理流程,且在流程上有敏捷的操作;21.6%的企業在崗位需求診斷、風險評估上設有體系化管理流程;46%的企業在招聘、合同簽訂等方面有碎片化的管理制度。
在調研過程中,聚焦核心價值鏈、削減人力成本、考慮運營成本、減少波動業務需求帶來的人力浪費、加速企業靈活敏捷的需求,是人力資源從業者的高頻詞。特別是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后,有1/3 的企業直接推動了靈活用工的使用。企業選擇靈活用工的理由包括:處于縮編和用人成本考慮(63.3%)、企業階段性項目短期內需要專業人士(64.0%)、企業正式員工編制已經滿額(54.0%)、由于行業特性僅在高峰期使用(50.4%)、企業內部緊急短期用人,如孕產期員工替補(46.0%)。
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大部分靈活用工仍聚集在人力資源、行政、財務、物流、采購等基礎標準化崗位上。此外,還涉及少量專業技術崗位,如工程師、程序員、培訓師、法律顧問等。上海外服靈活用工專家建議,企業在診斷自身是否需要靈活用工時,可重點關注兩個指標:一個是崗位流失率,如果崗位流失率穩定在15%-25%,無論從競爭機制還是管理角度,都建議企業把事務性崗位外包出去;另一個是上崗培訓周期,長培訓周期的崗位不適合靈活用工,培訓周期在1-2 天的崗位最適合靈活用工。
根據研究報告,當下在靈活用工中使用數字化工具的企業僅占22.3%。若要在靈活用工的體量和工種數量上有所突破,必須借助數字化工具。比如,通過線上學習認證可有效縮短靈活用工人員上崗時間;將招聘、培訓、薪酬、績效、社保等作為完整流程嵌套于數字化工具之中,可精確評估工作量,解決內外部員工的公平性問題。
調研報告還對各種靈活用工性質的風險管控進行了梳理。對勞務派遣而言,要堅持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的“三性”原則,嚴守10%的派遣比例和派遣退回限制,確保同工同酬;對業務外包而言,要注重服務供應商選擇風險、信息安全風險和過度干預風險;對非全日制用工而言,要嚴格執行工作時長、勞動報酬標準、工資支付周期、工商保險繳納,避免因管理不當帶來風險;對實習用工而言,要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實習報酬、購買商業保險、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在控制用工風險同時促進用工關系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