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12月25日 /美通社/ -- 日前,由新華網主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在新華網媒體創意工場舉辦。本屆論壇圍繞“Creation創新、Interconnection互聯、Participation 參與”等維度,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探討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活動中,豆神教育市場部總經理張文揚接受了在線采訪,以下是本次采訪的精彩內容。
Q1:請您簡要介紹一下豆神教育的基本情況。
張文揚:豆神教育原名立思辰,成立至今已有超過20年的歷程。立思辰是一家多元化的教育公司,主要從事智慧教育,留學服務,新高考環境下中學生生涯規劃以及學科培訓等。從2018年開始,公司重塑競爭優勢,轉型升級,目前主要集中在以大語文為主的K12學科教培賽道上。現在“豆神”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源于我們目前的核心業務豆神大語文,所以公司從立思辰改名為豆神教育。
Q2:科技和互聯網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該如何把握住這個機會,讓科創教育更加有效地得到落實和提升呢?
張文揚:互聯網對教育的改變,我認為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也就是說,著重在教育教學內容的傳播和一種規模化的表達過程中。行業里經常提到最多的問題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如何把教育資源標準化,進行規模化的傳播,使它送達到數以億計的人群中,是我們首先要去解決的問題。
目前從整個行業來講,大家還是比較積極地去擁抱互聯網。我覺得,它現在解決了約10%或20%的問題,比如是不是能夠把稀缺的師資、教學資源以及教研成果轉化為好的標準化的產品,向全國紛發。比如,通過“雙師”的模式,老師在北京做直播講課,全國很多省市的孩子們可以“同上一堂課”。
Q3:剛才提到了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您覺得在這種背景之下,培養孩子什么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呢?
張文揚:互聯網對教育的改變還是很大的。最重要的一個是孩子們與教育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是學習的來源已經不局限于學校,而是一個開放,外延很大的學習池,信息來源于廣大的外界及互聯網。第二是學習的方式已經不是傳統的現實式的,而是更多地出現了虛擬的學習場景。甚至我們以前需要旅游去體驗的自然風光,現在通過虛擬世界也能體驗到了。第三是孩子的學習從完全主動獲取轉變為了部分被動獲取,由AI來判斷你缺什么,需要什么。
這些客觀上能提高學習的效率,但長期來說,它的倫理層面的合理性,以及對孩子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我認為還有待觀察。比如以前我們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么現在你只要看一萬個小時手機,好像你就可以了解這個世界了。那么孩子們意識中是否有足夠明確的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判斷邊界呢?AI更多地替代孩子的大腦去幫他來判斷他需要什么,那主觀意識的學習欲望和信息甄別能力等等是否會受到影響?都有待觀察,我想這是比較有趣的課題,值得大家來關注的。
所以我不是一個互聯網教育的忠實擁躉,行業內的朋友應該有更多理性的思考,不能操之過急。我還是希望家長朋友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注意平衡好傳統的學習方法和在線的學習方法,讓孩子在虛擬世界中的時間以及現實世界當中活動的時間有一個均衡。
Q4:教育部多次發布了規范培訓行業的相關文件,您認為該如何調整教育機構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發展呢?
張文揚:相應的政策管控和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很多的新興行業或者新興領域,一開始可能大家還不清楚哪些是應該去做的,哪些不可以做,這是探索的過程,也需要政策制定者和行政管理者能夠給予相應的調整和引導。另外,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是需要在透明,平等,公平的市場環境下或統一的規則下運營,而不是去投機取巧,或者招搖撞騙。在規范化的市場環境中,經過優勝劣汰,沉淀下來的企業,也是對用戶一種的保障。
Q5:在新的一年當中,豆神教育有哪些規劃或目標?
張文揚:2020年,整個行業還有我們這個企業都經歷了很多,也給了我們一些新的思考。從目前來,豆神教育這兩年一直在做一些轉型,把公司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放到大語文的主賽道上,那么這個可能是我們后面一直是要堅持去做的事情。
我們希望能夠讓孩子們通過大語文的學習,讓他們對語文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幫助他們更好的掌握語文知識圖譜。同時我們希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吸取很多的精神食糧,幫助他們培養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最后還有一個小小的目標,也是希望能夠把我們國家優秀的文化傳播到國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