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1年6月24日 /美通社/ -- 近日,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受邀赴沈陽參加第二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助力東北振興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本次論壇由中央統戰部六局指導,沈陽市新的社會階層聯誼會主辦。來自黑龍江,遼寧,吉林三省和全國各地的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圍繞“凝聚新力量助力東北振興”開展了系列的主題活動。中央統戰部六局一級巡視員許睢寧,中共遼寧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張佩棟等出席活動并致辭。
在本屆論壇中,作為曼徹斯特城市特使的傅瀟霄女士發表了題為《曼徹斯特創新轉型對老工業城市振興發展的啟示》的主題演講,以世界老牌老工業城市曼徹斯特為例,分享了曼徹斯特從十九世紀“工業型”到如今“智慧型”的轉型之路,系統總結了在推動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相關經驗做法,從區域協同發展、產業精準定位、城市個性特色等轉型發展的創新舉措出發,對未來東北振興轉型發展帶來啟發與建議。
以下是傅瀟霄女士演講的主要內容摘要:
作為英國傳統工業基地和僅次于倫敦的中心城市,曼徹斯特在二戰后經歷了從繁榮到衰落,再轉型重回繁榮的過程,這座城市在空間規劃、經濟轉型、科技創新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相信能為東北地區振興轉型帶來更多的啟發。
從輝煌到沒落
作為英國近代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曼徹斯特是世界上第一座工業化城市。19世紀,曼徹斯特曾控制著世界棉紡交易量的80%,因其蓬勃發展的紡織業而被稱為Cottonopolis(棉都)。
19世紀五六十年代,曼徹斯特的工業開始向棉產品深加工和棉紡織機械制造轉變。曼徹斯特進入發展極盛時期,成為英國驕子,贏得“世界工廠”的美名。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棉紡織產業和航運產業相繼陷入嚴重衰退,傳統工業城市經濟陷入衰退,城市面貌日益破敗,1961年至1983年期間,曼徹斯特總人口不過三四十萬,制造業裁員超過15萬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制造業急劇萎縮,城市人口不斷減少,曼徹斯特一度淪為學者所描述的“收縮城市”。
從“工業之城”到“創意之都”
至此,曼徹斯特被迫走上“鳳凰涅槃”般的轉型之路 -- 從工業向服務業轉型,大力發展商務服務產業、區域零售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和航空服務業等,為經濟順利轉型和城市復興奠定了基礎。曼徹斯特市開展城市規劃運動,改善市容市貌,為城市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物質環境,成功實現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結構轉型,逐漸成為英國西北地區商務、金融、保險和運輸的中心。
進入二十一世紀,創意產業對英國經濟的作用早已為人共識,曼徹斯特作為英國西北地區的經濟重鎮,在經濟轉型時期對創意產業這一新經濟部門的洞察力相當敏銳。如今,曼徹斯特是英國西北地區的創意產業集散地,擁有眾多全英國知名的高等教育、文化和媒體制作機構,驅動當地創意經濟的發展,以其“創意產業”重贏世界矚目。2003年,大曼徹斯特地區的創意產業貢獻了27億英鎊產值,占西北地區該產業總產值的63%。
北方經濟引擎計劃: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2014年,英國財相奧斯本提出北方經濟引擎計劃,以曼徹斯特為核心,以利物浦、謝菲爾德、利茲等城市為重點,打造與倫敦規模相近的集群城市(大都市區),重點解決英國南北發展不均衡問題。英國政府為曼徹斯特的重建和轉型發展,投資建設英國高速鐵路第二期(HS2)連接曼徹斯特和倫敦,并在曼徹斯特建立以石墨烯為主導的新型材料研究所,從而提升了曼徹斯特的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為推動曼徹斯特與周邊城市的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活力。
精準的城市產業定位,打造核心競爭力
面對21世紀新一輪的全球競爭,曼徹斯特政府認識到:城市轉型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對歷史環境的延續和再創造,應將自身特色、基礎通過個性化創新的方式融入到轉型發展過程中。英國媒體城應運而生,助推城市未來發展定位,吸引了包括BBC等英國眾多知名文化媒體和高等教育機構入駐。
不僅如此,在城市建設實踐中曼徹斯特意識到,科技和創新是城市活力的保證,區域發展需要依靠系統前瞻性的思想。市議會制定了“曼徹斯特科技城市計劃”(Manchester Science City Program),以此來激勵創新和提高產效。在轉型過程中,曼徹斯特沒有將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全部拋棄,而是利用高新技術對具有優勢的行業如化工、航空、機電等進行技術改造,使其重新煥發活力。
大學引領城市復興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曼徹斯特這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曼徹斯特大學不僅是曼城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也是城市復興之路的引領者。
曼徹斯特大學成立于1824年,迄今培育了25位諾獎得主,原子分裂、可存儲計算機、石墨烯等多項影響世界的重大科研成就都出自該校。根據2021年最新發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年度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曼徹斯特大學問鼎全球第一。
作為城市的一份子,曼大依托世界前沿的科研資源,先后在先進材料研發、科技金融發展等領域引領了曼徹斯特在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 -- 例如國家石墨烯研究中心、曼大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曼徹斯特商學院積極推動的城市科技金融產業。
如今,曼徹斯特形成了一個圍繞教育而非商業的城市發展模式,即:大學-產業-政府結合的“三螺旋”模式,三方在創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為城市再發展提供了機會,同時又保持了自己的獨立身份。曼徹斯特大學校長南希·羅斯韋爾女爵認為:“大學是現代化城市的理想錨點。”
目前,曼徹斯特大學價值15億英鎊的曼徹斯特創意園區項目(Innovation District Manchester,簡稱ID Manchester)正在幫助城市重塑為21世紀的商業溫床,曼徹斯特大學希望這個占地26英畝(10.5公頃)的ID曼徹斯特區域能夠發展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級社區,為創新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曼徹斯特的成功轉型,既得益英國政府宏觀政策調控和支持,也源自于城市層面對轉型方向的準確定位、模式的精準把握和對營商環境的積極營造。解讀世界老牌工業城市的轉型過程和經驗,相信對于我們東北地區的振興與發展,能夠帶來更多的啟發:城市轉型是一個持續改善的漸進過程,需要制定一個全面的戰略框架,植根于自身特色,才能獲得長期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