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1年6月30日 /美通社/ -- 隨著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的披露,中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榜單出爐:重慶、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成都、鄭州、杭州、武漢、哈爾濱、蘇州、臨沂、東莞、石家莊、西安、長沙、青島,共18個;主城區過千萬的有:重慶、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成都7個,且GDP均過萬億,其中,上海和北京GDP超3萬億,深圳、廣州、重慶、蘇州GDP超2萬億;2020年,共有23個城市GDP超萬億。
這些以一線、新一線為代表的頭部城市,正在以最快的速度集聚人才,發展產業。它們是都市圈的核心,也是更多國際大都市的雛形。
太和顧問以每年在中國大陸地區內開展的薪酬調研數據為主要依據,參考國家、各城市統計局公布的社會平均工資,利用統計模型找出與城市薪酬差異高度相關的反應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最后參考人均消費水平,以年度現金總收入為計算口徑,綜合計算得出城市差異系數,顯示北京、上海、深圳仍為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
都市圈初現,人才集聚能力與城市輻射能力成正比
城市規模的擴大,有利于優化城市群的空間結構,解決城市群核心城市“一市獨大”、城市間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但衡量一個城市規模的大小,不能僅看其市域總人口、主城區人口規模,更要看其城市經濟產值及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以及人才的集聚能力。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各城市人口流失問題凸顯,區域之間發展差距大。這些不僅僅是GDP和人均GDP之間的差異,而是人口聚集能力的差距、人口空間分布的差異以及人口結構的差異。近年來,中國人口和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未來大都市圈人口占比仍將繼續提升。以港珠澳大灣區為例,東莞、深圳、佛山和廣州4個城市,流動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均超過50%,深圳流動人口高達70.84%。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西安和成都的流動人口增幅均超過100%。
一座城市吸引流動人口的重要因素,包括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更高、城鎮整體發展時間較短、擁有較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等方面。據太和顧問司南大數據平臺顯示,這些城市的平均薪酬增長率均在7%以上。
高學歷、年輕化,人才流動推動人才結構優化
隨著城市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流動人口對城市發展的正向作用將越來越明顯,大城市對外來人口的需求也仍在不斷增長。太和顧問在華南地區以的企業咨詢需求增長也遠高于其它地區。
七普數據顯示,全國流動人口高達3.76億人,10年間增長近70%。流動人口較多,表明城市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更強,流動人口能夠很好地改善城市人口結構,使城市的人口年齡結構更年輕化。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重慶流動人口占比最低,只占總人口的15.01%,其次是天津和沈陽,分別占總人口的25.49%和26.44%;流動人口占比最高的四個城市被廣東的廣州、佛山、深圳、東莞所包攬,與之相對應的這四個城市處于15-59歲勞動年齡的人口占比也為最高。
深圳市15-59歲的人口占比79.53%,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達到了28849人。深圳能夠不斷吸引匯聚高素質人才,主要是得益于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2020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為10272.7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7.1%。同樣因產業聚集而推動人才結構優化的年輕城市還有東莞市,15-59歲占81.41%;廣州市,15-59歲占74.72%。
反觀很多老一線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放緩、就業吸引力弱,與長期的青年人口流出、老齡化程度嚴重不無關系。
新一線城市人口質量的提升亦可圈可點,產業仍是決勝人口競爭的關鍵
人,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城市之間的人才集聚,可以稱之為一場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之戰。青年人口,尤其是受教育的青年人口,將是未來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在高端人才集聚方面,新一線城市效果顯著。
南京,每10萬人口擁有大學學歷人口達到35229人,超過上海成為長三角地區中大學學歷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排名第二的武漢,每10萬人口中有33867人擁有大學學歷,與上海的33872人基本相當;西安則為30999人,排名新一線城市中第三位。與之對比,一些新一線城市每10萬人擁有大學學歷人口相對較少,但增速卻非常快,例如東莞、佛山、重慶和寧波。其中,東莞、寧波每10萬人擁有大學學歷人口從2010年的7103人、10333人,上升到2020年的13241人、17838人。這些城市都是制造業重鎮,人口學歷快速提升與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速相關。
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可以預見未來在我國將陸續成長起來一批新興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必須完善其功能,增強其產業承載能力和人口吸納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首位度。
“十三五”以來,我國區域發展呈現出一些明顯的特征,其中就包括城市群發展優勢的進一步凸顯。在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中心大城市的作用具有龍頭帶動作用。以超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以及區域板塊發展是“十四五”的重點。如今,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成渝城市群都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也聚集了大量高端人才。太和顧問也將根據這四個區域的產業形態、人才引進政策分析相關人才結構及人才聚集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