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1年9月28日 /美通社/ -- 近日,北京和睦家醫院接受了健康界的采寫撰文,深度探討由傳統開放性手術到微創達芬奇手術的外科手術二次變革,以下為文章原文:
301醫院引進達芬奇機器人的2006年,手術機器人還是一個新奇又稀罕的事物:它令人驚嘆,又不被信任。
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中,醫生不再站著做手術,而是像駕駛汽車一樣坐在操控臺前,控制機械臂,執行手術。達芬奇機器人配備放大多倍的三維成像系統,可為醫生提供高清晰全方位的立體手術視野。也因此,北京和睦家醫院普外科主任劉競用一句話來描述他的手術體驗:只要做過達芬奇手術,醫生以后也會更愿意使用達芬奇。
這讓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認識到:這是一個好機會。軍隊出身的盤仲瑩知道,好的設備會為一支隊伍發展增添強大戰斗力。作為一家非公醫療機構,北京和睦家醫院單純靠病例的積累很難趕超大型三甲公立醫療機構,技術迭代則是一個機會。
“如果說從開放手術到腹腔鏡是外科手術的第一次變革,那么從腹腔鏡到達芬奇機器人,將會是第二次變革機會。”盤仲瑩說。
一次外科技術革命
腹腔鏡手術和達芬奇手術都屬于微創手術。
在近20多年時間里,腹腔鏡手術在普外科乃至整個外科界引發一場技術和思維的革命。
傳統開放性手術,一般是醫生用手術刀切開病灶,處理好生病的身體器官后再縫合,期間可能伴隨著出血。而在微創手術中,患者創傷更小、疼痛更輕、恢復更快。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蘇向前告訴健康界,微創強調的是一種理念。它更注重患者心理、社會、生理、生活質量等各方面的改善與康復,追求的是“盡可能小、盡可能少的創傷”。
相對于傳統外科,微創手術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場技術革命。
“無論從形式還是臨床數據來看,微創手術的安全性、治療效果,都與傳統手術沒有差別,甚至多數情況下優于傳統手術。”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大外科副主任郝純毅提到,近30年來,中國醫學發展水平與國際同步,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國際平均水平。“無論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的發展,這些造就了中國微創外科發展水平能夠居于世界前列。”
原大曼徹斯特郡癌癥中心任肝膽胰外科主任Derek O’Reilly,在2021年選擇加入北京和睦家醫院,成為大外科副主任。在他看來,中國微創外科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源于達芬奇手術技術已經達到世界水平,甚至將有可能代表世界最好水平。
微創手術的二次發展
據北京和睦家醫院醫療副總監、外科及泌尿外科主任朱剛介紹,目前北京和睦家醫院的微創手術占比已經達到80%。“我幾乎有好幾年沒有做過開放性手術了,要么腹腔鏡,要么達芬奇機器人手術。”
如果在腹腔鏡和達芬奇機器人之間選擇的話,他會首選達芬奇。朱剛認為,如果腹腔鏡手術是革命性的變化,達芬奇手術就是腹腔鏡手術的更進一步。
在外科手術中,水平再高的醫生長時間工作也會疲勞,難免產生手部顫抖,影響手術精度和質量。而手術機器人不會有情緒變化、也不會疲勞。手術機器人的出現,使得頂級醫生可以更快更好完成手術,延長其職業壽命,也讓年資較輕的醫生可以大大提升手術質量。
2020年1月《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現在已有多達15%的普通外科手術可能是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完成的。更重要的是,這一比例在6年前僅約2%。
這意味著,手術機器人的應用在過去6年內激增。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機器人輔助手術在未來將會成為主流。
盤仲瑩提到,高精尖設備能幫助醫生規避減少人為差錯,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醫院要盡量保護好自己的士兵,保護自己的有生力量,讓醫生能夠在自己的戰場上擁有強大的戰斗力。”
于是2015年5月,北京和睦家醫院引入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成為國內率先引進該系統的非公醫療機構。
盤仲瑩相信,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一定能成為吸引“金鳳凰”的“梧桐樹”。
700臺達芬奇手術
劉競就是“金鳳凰”之一。
劉競在部隊醫院擁有20多年臨床經驗。兩個原因,讓他選擇在2017年加入和睦家:
第一,因為它是和睦家醫院,“這是一家好醫院”;
第二,它擁有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一般好的醫院才有達芬奇,畢竟引進設備、培訓醫生費時費力,有這樣機器的醫院,外科都差不了。”
劉競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好的醫院加上好的設備,會讓醫生的技術更前進一步。”
第一臺、第二臺、第三臺……2021年7月28日,劉競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完成個人第90臺達芬奇手術,也是醫院第700臺達芬奇手術。
這次是一例普外科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膽囊切除手術。目前,膽囊切除術的主流手術方式是腹腔鏡手術。但在術前溝通時,患者主動要求做達芬奇手術。劉競介紹,患者炎癥較為嚴重,需要層層剝離,比起腹腔鏡手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的三維高清成像可以使醫生看得更清楚,從而更準確地做出動作,更細致地做出處理,更“干凈”地完成手術,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幾率。
達芬奇進入中國十多年后,患者對機器人手術恐懼的階段已經過去。在朱剛的接診經驗中,患者會對達芬奇手術更安心。劉競的經驗亦是如此,“一般來說,除非經濟原因,患者絕大多數都會選擇達芬奇機器人手術。”
公立與非公的創新合作
當郝純毅第一次來到北京和睦家醫院時,他幾乎一時無法分清身在中國還是美國。無論是醫生護士所提供的服務,還是制度、流程的管理,執行的都是國際上先進、嚴謹的標準,就連包括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內的高精尖設備,北京和睦家醫院都是最早引進的醫療機構之一。“這些軟件和硬件條件,對高精尖人才具有強大誘惑力。”
被吸引來的還有醫療機構。
早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引進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第一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就在其四層手術室里操縱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一位巨大胃部惡性間質瘤患者手術。
“公立醫院和非公立醫院的服務內容雷同,只是支付方式不一樣。”蘇向前提到,希望利用和睦家先進管理模式、優越環境和高端設備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在朱剛看來,醫療機構只是一個平臺,應該讓不同醫生在這個平臺上更好地發揮其優勢。目前北京和睦家醫院已經搭建起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公立醫療機構共同進步的平臺。
從2015年的第1臺達芬奇手術到第100臺,北京和睦家醫院用了1年半時間;從第600臺到第700臺達芬奇手術,僅僅用了不到半年。
來自復星直觀的數據顯示,中國還沒有第二家非公醫療機構能夠達到這一數量。
從最早被應用于泌尿外科手術,后續經過不斷技術進步與更新迭代,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應用范圍已經擴展至小兒外科、肝膽胰腺科、胃腸外科、婦科、胸外科等多科室。
不僅如此,自2016年起,北京和睦家醫院還通過手術直播方式,將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推向大眾視野,讓更多醫生和患者了解機器人手術,也為更多人提供更優的醫療服務選擇。
正如郝純毅所言,微創的發展離不開設備的發展。創新,是微創手術的自帶基因,也是北京和睦家醫院的發展源動力。
“我們參與到這些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與研究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情。”盤仲瑩認為,正是新技術的應用,才使得北京和睦家醫院能夠跟頂級三甲公立醫院站到同一隊列中。
原文鏈接: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210927/content-560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