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1年12月7日 /美通社/ -- 2021年12月4日,2021“甲子引力”大會于北京召開。開幕式上,甲子光年創始人兼CEO張一甲帶來了時長90分鐘的《行至水深處:2021中國數字經濟50條判斷》主題報告。
演講伊始,張一甲從互聯網股價大幅回撤、增速放緩、用戶時長封頂,及互聯網大佬在福布斯中國最佳CEO榜單集體缺位等方面指出,消費互聯網盛世不再,未來中國將迎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時代。
這場主題演講圍繞數字經濟,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談起,在多方調查、超過2000份數據實勘的基礎之上,做出了50條趨勢判斷,內容既包含人工智能、芯片、機器人、隱私計算等已經步入深水區的技術,也囊括了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零售、新制造、直播電商、汽車等行業。在張一甲看來,千行百業開始向上突圍之時,一場顆粒度的革命也在悄然發生。
過去四年,從“少數人的路”、“突圍之路”,到國家民族發展的“大道”,再到今天的“行至水深處”,“甲子引力”歷年的大會主題也伴隨著行業發展不斷迭代。張一甲認為,現階段的科技創新已經進入“深水時代” -- 從全局看,數字化正在進入產業深水區;從需求側看,數字化轉型正在“下沉”,進入下一站;從供給側看,數字化的落點步入產業更深處......各行各業的發展邏輯都在重構,未來的重點會更多投射在實體經濟如何同數字經濟進行深度融合等方面。
50條判斷
判斷01:從封閉到開放:巨頭互聯互通,互聯網告別“圈地征稅”和“唯流量論”
判斷02:數智融合時代到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從互不統屬走向深度融合
判斷03:硬件廠商軟件化,軟件廠商云端化
判斷04:開源:軟件吞噬一切,開源吞噬軟件
判斷05:隱私計算開啟數據協同新范式:守護數據價值,實現“可用不可見”
判斷06:算力時代開啟:算力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核心指標與重中之重
判斷07:芯片:缺芯潮+主場景切換,為彎道超車提供機會
判斷08:低代碼:彌合IT供需鴻溝,推進技術平民化
判斷09:人工智能:上市只是“開始的結束”,頭部企業發力“大模型”
判斷10:人工智能:造血能力成為比拼關鍵
判斷11:5G+XR時代開啟“連接的升維”,人類交互從“認知”提升到“感知”
判斷12:云原生升級軟件開發方式,無服務器或成下一代應用架構
判斷13:RPA:開啟高重復性工作的“外掛”,卻要提防陷入低價內卷
判斷14:機器人:“打群架”是必經之路
判斷15:數據安全:一場不能輸的戰爭,攻克流動數據安全是關鍵
判斷16:組織形態:向打破邊界、在線協同作戰的平臺型組織變革
判斷17:商業觸點改變:從“物以類聚”到“人以群分
判斷18:新零售范式已來:個體為王,消費唯心
判斷19:供應鏈數字化:從“牛鞭效應”到“短路經濟”
判斷20:供應鏈結構升級:從供應鏈1.0走向供應鏈4.0
判斷21:數據治理進化方向:全局數據拉通,從“事后總結”到“事前管控”
判斷22:高階人才正從C端走向B端,走出大廠,走向工廠
判斷23:消費新勢力兩極化:Z世代與銀發經濟,開啟“to Z”與“to 老”商業時代
判斷24:直播+電商時代,10億用戶的信任機制正在被重塑,新品打爆速度加快
判斷25: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售后服務市場成為新增長點
判斷26:越來越多企業轉向以租代售的“即服務”模式
判斷27:產業龍頭以數字化帶來“身份的躍遷”:從改變自己,到反哺行業
判斷28:工業互聯網:從單點智能走向全局智能
判斷29:汽車:新技術驅動產業鏈話語權重構
判斷30:服裝業:快反工廠讓服裝可以像網頁一樣迭代
判斷31:過去一年,數字化進程顯著加快,且企業有強烈意愿擴展數字化部署范圍
判斷32:過去一年,數字化動作最活躍的是零售業
判斷33:民營企業依舊是數字化主力,國有企業占比增長
判斷34:企業推進數字化的迫切程度大幅增加,對數字化帶來的競爭力有更清醒認知
判斷35:企業數字化支出:維度更細、考慮更周密
判斷36:數字化價值進階:從“硬”到“軟”,從生產能力到組織能力
判斷37:數字化的先行者已進入“深水區”
判斷38:數字化正在“由內向外”:更注重迭代靈活性,更關注外部環境
判斷39:數字化轉型目標進階:從“優化邏輯”到“再造邏輯”
判斷40:IT能力目標進階:靠近戰略、靠近客戶、靠近新技術
判斷41:執行要素進階:關注“KPI”、關注客戶、關注組織
判斷42:籌備情況進階:“共識”已不再是問題
判斷43:實踐領域:用工數字化成為重點領域
判斷44:市場機會:企業數字化亟需外部服務支持
判斷45:困難升級:從基礎問題進階為組織運營問題
判斷46:科技是大國崛起的支點,數字經濟驅動中國重回世界中心
判斷47:數字經濟是一場“軟硬結合”的國際影響力輸出
判斷48:要警惕工業投資的互聯網化
判斷49:碳中和推動投資范式變化,ESG成為投資判斷標準
判斷50:時代呼喚企業“大局觀”
人類的未來究竟會如何?其實永遠會有很多論斷,永遠會有悲觀者和樂觀者,但更重要的是,誰在去做。
事實上,越是身處一線、行至水深處的技術工作者,越有體會,其實技術沒有那么神奇和可怕,技術真正在產業中發揮作用,不是去解決一個驚天動地的大問題,而是去打磨10000個瑣碎的小問題,沒有什么一招制敵的神奇,只有日拱一卒的打磨,當然,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人類不斷迭代自身與技術、與世界的關系。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當一項技術逐漸“看不見”的時候,就是這項技術真正走向成熟的時候。
法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坎博龍在1755年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承擔不確定性”,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說法。每個人都有關于未來的不同答案,但比起如何判斷,如何爭辯,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做,如何持續地做。比“不確定性”四個字更重要的,是“承擔”。
風物長宜放眼量。行至水深處。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