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2年8月3日 /美通社/ -- 8月2日,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企業拜耳攜手國內知名劇院式演講平臺造就舉辦"未來大會·洞見生命力"直播活動,共吸引超百萬人次觀看。生命科學和企業管理領域的7位頂尖專家云集線上,暢談從AI制藥、基因療法、未來健康管理、餐桌上的農業科技到企業長青的奧秘等多個維度的熱點話題,一起洞見生命科學和企業發展領域的前沿趨勢和未來可能。
21世紀,生命科學成為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變革領域。當下,中國乃至全球面臨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新冠疫情防控等多重挑戰,對于公眾生命健康、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煥發無限生命力"成為值得探討的議題。2022年恰逢拜耳在華140年,作為一家鐫刻"生命"基因的百年企業,拜耳期待以"未來大會·洞見生命力"為契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與中國公眾共享一次生命科學盛宴,并號召全社會探尋未來生命力源泉,為生命科學領域未來的發展創造新動能,擘畫生命科學與公眾福祉的全新藍圖。
擁抱生命科學時代,向"治愈性"創新療法邁進
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進入高速發展期,以細胞和基因療法為代表的顛覆性醫藥創新技術不斷涌現,為大眾疾病的防控與治療帶來新的希望。國際著名神經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魯白在題為《我們正進入嶄新的生命科學時代》演講中表示:"我認為生命科學目前最值得關注的領域之一,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尤其是AI在創新藥物研發中的應用。新藥研發整個的過程相當漫長、耗錢,而且成功率非常低。傳統制藥界有一種反摩爾定理,也就是對新藥的研發投入逐年在增加,然后產出逐年在減少。而人工智能作為近年凸顯的一個機會,有能夠改變沖擊甚至顛覆傳統制藥界的現狀,幫助新藥研發走出困境,大幅降低研發時間和成本,提高成功率。"
對于腫瘤精準醫療的臨床應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主任王煥民在《精準醫療時代下腫瘤治療的趨勢與發展》演講中表示:"近年來,我們正在由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腫瘤治療模式向精準醫療轉變,利用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等先進的生物技術,從腫瘤的預防、診斷到治療去修正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顯著提高腫瘤的治療水平,并提高整個社會效益,加速大健康趨勢的實現。兒童腫瘤作為在整個癌癥治療過程中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小的群體,在精準治療上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突破。以治療NTRK基因融合的兒童實體瘤的拉羅替尼藥物為例,其在兒童腫瘤患者的治療上顯示了良好的效果,總體的客觀緩解率(ORR)高達84%,在前期的兒童腫瘤試驗過程當中也表現出了很好的安全性和效果。2022年,中國批準了拉羅替尼膠囊藥物引進,專用于兒童腫瘤患者的口服制劑也獲批上市。一個藥物挽救孩子的一生,對中國兒童腫瘤工作是一個極大鼓舞。希望在未來,有更多的適用于兒童腫瘤的靶向藥物得以開發。"
聚合全社會之力,助力全民健康
在推進細胞與基因療法的前沿探索之外,隨著大眾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定期對自身健康狀況進行檢查和診斷,"從治已病到治未病"、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日益成為中國民眾健康生活的趨勢和潮流。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大學公眾健康與重大疫情防控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在其《攜各界之手,向健康未來》的主題演講中建議:"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只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是推進全民健康的重要路徑。面對健康管理新趨勢,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作為國家一級協會,我們的口號是:攜各界之手,向健康未來。一要致力于提升國民健康素養,通過健康促進教育和教育,讓居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要推動形成健康的政策支持性環境,提供科學規范的科普知識。三要堅持‘握手'策略,搭建交流平臺,與社會各界共同推進‘健康融萬策',為健康中國建設和健康教育行業發展創造團結和諧的發展環境。"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多種疾病的發病機制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相信利用腸道菌群有望改善人體健康,引領未來健康新趨勢。在主題為《從腸道菌群中尋找健康食品的答案》演講中,陳衛表示:"腸道菌群是人體的‘微生物器官'。一個平衡的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如果菌群失調,也會帶來很多健康問題,比如代謝紊亂、胃腸道疾病、免疫失調、甚至是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營養學、食品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眾多科學家們,都在朝著‘菌群靶向性食品'這一前沿方向努力,我相信公眾將有望在不遠的將來享受到基于每個人的腸道菌群而設計的個性化健康食品,進而改善如兒童營養不良等消化系統疾病。"
可持續發展為導向,開啟人類餐桌第三次"綠色革命"
民以食為天。如果說基于腸道菌群設計的健康食品打開了我們對日常膳食全新領域的想象,那么如何為大眾保障豐富、高品質的糧食安全 -- 這一飲食營養攝入的主要渠道,就是一個根本、永恒的話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寶榮在題為《民以食為天:改變我們的餐桌的農業科技》演講中表示:"人類的演化史,也是食物的演化史。生物科技的迅速發展和應用對改良農作物品種、防治病蟲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給我們的餐桌帶來更豐富、更營養、更環保和更安全的食品。人類餐桌變革的第三個階段,不僅要讓餐桌更豐盛、更健康,還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環境美好、農業可持續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任何國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全球性挑戰面前獨善其身。因此,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開拓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是人類高質量、健康生活的最終目標。民以食為天,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可持續、高效能和安全的餐桌生態系統。"
與時代同行,迎變而上,企業長青的"基因秘訣"
如果說站在與疾病斗爭前沿,不斷探索生命科學的"終極疆域",到提升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加強疾病預防和治療,樹立健康飲食習慣是科學與公眾生命力一次又一次的雙向奔赴。對于一家企業而言,商業向善、利他賦能就是其組織生命力能夠像"時鐘"自動運轉生生不息的初心與基因。在《基業長青,探尋企業生生不息》的主題演講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陳威如認為,面對世界的急劇變化,許多企業依然能夠基業長青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用戶價值、產業價值、社會價值三者的完美融合:在價值定位上實現躍遷,洞察用戶、產業、社會的真正需求;在管理理念上不斷升級,激發員工創新、幫助員工升級,成就員工完成理想;做到利他賦能的人性升華,從博弈到共贏,共創商業向善的新文明。
拜耳植根中國140年,創新驅動煥發全新生命力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之一,至今,拜耳植根中國、服務中國已 140 年。140 年一路走來,拜耳從最初的染料業務向生命科學領域的轉型,始終與中國發展目標高度一致,親歷并見證了中國長足發展下的銳意變革與安定繁榮。今天,拜耳在中國擁有三大事業部:處方藥,健康消費品和作物科學。中國已成為拜耳全球業務最重要的戰略支柱之一,是拜耳處方藥全球第一大市場、健康消費品全球第二大市場,也是作物科學全球十大市場之一。
拜耳中國傳播副總裁張蕾《在華140年,攜手共煥無限生命力》的主題演講中表示:"拜耳的生命力源自面對變局的復原力、面對挑戰的共生力、更源自面對未來的長青力。我們所探尋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基業長青,更是共同共生的生態長青。‘科技創造美好生活'這一目標形象地詮釋了拜耳的愿景和對生命的敬畏,我們將持續關注生命科學領域,協作創新,共同驅動整個社會的生生不息。"
新時代,新征程,拜耳將繼續發揮自身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核心優勢,通過內外聯動的創新優勢賦能患者、消費者、種植者創造美好生活,與中國協力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確保糧食安全及保障生態綠色發展。拜耳還將繼續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持續為實現"健康中國"、"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碳中和"等國家戰略目標貢獻力量,與中國人民、行業和國家在共同前進中共謀發展、共享繁榮,煥發無限生命力。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包括拜耳集團管理層基于當前設想和預測所作的前瞻性聲明。各種已知和未知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其它因素均可能導致公司未來的實際運營結果、財務狀況、發展或業績與上述前瞻性表述中所作出的估計產生重大差異。這些因素包括在拜耳官方網站(www.bayer.com)上公開的拜耳各項報告。本公司沒有責任更新這些前瞻性聲明或使其符合未來發生的事件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