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年輕化、預防化、帶病生存新趨勢,倡導全病程管理
上海2022年9月29日 /美通社/ -- 今天是第23個世界心臟日,全球領先的創新醫療科技公司波士頓科學 (NYSE:BSX) 聯合百度指數正式發布了《2022心腦血管健康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在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健康傳播課題組的學術指導和《醫師報》的支持下,聚焦心腦血管疾病中最突出的冠心病和中風兩大疾病,將百度指數大數據洞察與知名專家分析相結合,以數據賦能方式發掘疾病認知鴻溝,并給出了全病程管理的具體建議。
心腦血管疾病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國家心血管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心血管病現患病人數約3.3億,其中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39萬。面對如此高發、高危的疾病,亟需破除民眾對冠心病和中風的認識誤區,才能挽救更多生命。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表示,《"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要深入開展健康知識宣傳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養。相信這份《報告》的發布,將為提高民眾對冠心病和中風的預防意識和應對能力提供有力指引。
作為此次《報告》的數據支持方,百度指數負責人岳燕祥博士表示:"百度指數以百度搜索和內容服務生態的海量數據為基礎,以百度AI技術提供持續進化的動力,具有大數據、長周期、強意圖和全人格的顯著特征,適用領域廣泛。此次攜手波士頓科學,聚焦國人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話題,也是希望通過百度指數的數據能力結合專業人士的分析,真實呈現目前我國大眾對心腦血管健康的關注情況及趨勢,發揮科技向善的力量,助力中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開辟新思路,為我國社會民眾生活質量和健康福祉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波士頓科學大中華區總裁張珺女士表示:"波士頓科學始終為滿足中國心血管病患的多元化診療需求而不懈努力,通過持續引入創新性醫療解決方案,不斷填補中國臨床診療的技術空白,幫助國內病患減輕心腦血管病負擔。此次《報告》的發布,讓我們更清晰地了解了網民對冠心病和中風的認知現狀,這為我們攜手各界伙伴持續開展健康教育,共筑健康中國未來提供了重要支撐。"
網民關注度呈年輕化趨勢,三四線城市關注度待提升
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必須堅持以公眾健康需求為導向。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工作,《報告》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的百度指數搜索大數據作為樣本,全景展示了當下關注冠心病和中風的網民的"眾生相"。
《報告》顯示:從性別特征上看,女性更關注心腦血管健康;從年齡特征上看,網民關注度總體呈現年輕化趨勢,尤其是18-24歲人群對冠心病和中風的關注度最高;從地域分布上看,三四線城市對心腦血管健康的關注度偏低,東北地區對冠心病和中風的關注度排名倒數,關注度亟待提高。
在此基礎上,《報告》還針對關注冠心病和中風的網民進行了深入分析,從他們的興趣愛好、從事職業入手,得出了更為精細的"人物畫像",更加立體地展現了關注心腦血管健康的網民群體的不同側面,希望這些意料之外的特點,能為更高效地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帶來新的啟發。
重癥狀、輕預防,網民關注存在三誤區
梳理關注冠心病和中風的網民特點,只是洞察全民心腦血管健康認知的第一步。為了進一步明晰網民對冠心病和中風的認知程度,《報告》又對冠心病和中風的網民認知深度分別進行了橫向和縱向對比,并據此發現了三大較為明顯的認知誤區。
首先,在跟糖尿病、高血壓等其它常見疾病的搜索數據進行對比后,《報告》發現,冠心病和中風雖然高危、高發,但二者在常見病搜索量排名中并不靠前,特別是對中風的搜索關注度差距較大,說明網民對冠心病和中風的關注度均有待提升。
其次,《報告》發現,網民在搜索冠心病和中風時,對兩類疾病的預防關注都較少,搜索量明顯不及出現癥狀后的治療和康復等領域。
最后,《報告》發現,網民在搜索疾病時往往容易混淆疾病的民間說法和專業表述,特別是在對中風的搜索中,表現出對中風種類認識的模糊,分不清"腦梗"和"卒中"之間的關系,這也容易導致網民在主動搜索科普信息時出現偏差。為此,《報告》對卒中的兩種類別進行了區分,并科普了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癥狀。
"帶病生存"成常態,民眾需更重視全病程管理
"健康中國"建設明確提出要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把對人的健康的維護關口前移,以提高百姓的生命質量。為了更好地涵養培育民眾保護心腦血管健康的意識,《報告》在剖析當下網民對冠心病和中風的關注重點之余,也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全病程管理,即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階段,分別提出了指導意見。
生活方式干預和危險因素防控是心血管病防控體系的關鍵。為此,《報告》中介紹了易于學習且實操性強的防控標準,呼吁大家從日常做起,遠離心腦血管疾病這顆"定時炸彈"。
在網民最關心的心腦血管疾病治療領域,《報告》總結了三大新趨勢:首先,藥物治療多樣化,當下的醫療進步已經為心腦血管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藥物選擇;其次,手術治療微創化,融合了內、外科跨界優勢,創傷小、效果好、恢復快的微創介入療法,已成為當前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優選;第三,疾病預防化,特別是針對房顫患者的卒中預防,歐洲心臟病學會已于2020年提出了一套完善的防治體系,既包括服用藥物等常見改善手段,也包括左心耳封堵術、射頻消融等預防性術式,幫助患者擺脫終身服藥或無法用藥的困擾。
針對易被忽視的康復階段,《報告》強調了"帶病生存"的概念。當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7.93歲,而人均健康壽命僅68.7歲,將有9年多時間處于"帶病生存"的狀態。如何提升"帶病生存"階段的生命質量,《報告》呼吁要重視腦中風患者的術后康復。有效的康復訓練能減輕患者功能上的殘疾,提高患者的生存滿意度,加速腦中風的康復進程,降低潛在的護理費用和節約社會資源。
波士頓科學醫學事務部高級總監曾治宇表示:"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病程長、易復發且常伴有嚴重并發癥的慢性病,《報告》的出爐有助于提高全社會對心腦血管疾病全病程管理的重視程度。希望《報告》中對于心腦血管健康的防治意見,能夠為民眾的主動健康管理帶來新的方向,讓更多人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