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2年12月16日 /美通社/ -- 第八屆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高峰論壇暨2022深圳生物醫藥產業“雙”周活動于2022年12月12日上午,在深圳坪山燕子湖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
在閉門會、主論壇、高端對話環節,生物醫藥“寒冬”作為本屆峰會出現最多的詞匯,伴隨而來的高頻詞是“拐點”。
美國工程院院士、深圳灣實驗室醫藥所負責人孫勇奎院士在題為《中國創新藥的未來》的專題演講中提到:從目前現狀來看,資本端看全球趨勢的話,國內經歷了10多年的創新之后,現在資本市場開始回歸理性了,在目前全球生物醫藥有人叫“寒冬”這個詞……
從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相較2021年預期跌逾30%,到國內的港股18A的破發比例,可以看出創新藥方面遇到一定的挑戰,在國內很多的生物技術公司都遇到了現金流的問題,這是一個現實。但在生物技術發展的過程中,總是會有波谷和波峰,這可能是生物技術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從市場端來看,需求還是相當大的,從政策端包括今天深圳的這些技術、資金、人才聚集可以看出,是很重要的、很有利的一個因素,相比之下我們國內的創新藥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創新藥的百分比在北美70%多,在國內相對來講很低,另外在國內的創新藥目前也在經過一個痛苦的反思過程,創新藥大量的同質化,扎堆一個熱的靶點往里面砸資金,在臨床可以體現出差異化的價值比較少,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比較弱,也是目前生物醫藥這個行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回顧中國生物醫藥的發展,總體來說國內新藥研發起步比較晚,在新藥研發方面速度相當快,在速度非常快的過程當中也走了很多彎路。要給生物醫藥行業像雄鷹一樣騰飛起來,生物醫藥產業的驅動力是什么?在國內做新藥研發的時候,眼光一定要放到全球,才可以對人類健康做出貢獻,在國際上一定要有很好的競爭力,同時基礎生物醫學、評估、驗證、立項、臨床前、臨床、產業化……
每一部分都是非常關鍵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深圳在這些方面已經做出了非常完善的政策設計,作為中國創新藥的未來總結一句話就是:前途光明。
歐洲科學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學藥學院院長陳有海院士在題為《中國生物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的專題演講中提到:我們生活在一個生物經濟時代,生物經濟和其他以前的老型經濟很不一樣的是依托于生物工程技術起來的一個經濟形勢,與其他的經濟形勢類似的地方是,也有S曲線發展的歷程,早期是一個爆發期然后是一個飽和期,我們現在可能還有爭議,生物經濟在哪一段,大部分人同意在一個拐點,在一個高速爆發期,生物經濟是最有前途最有潛力、回報率最高的新型的經濟形式,對大部分發達國家和一線城市來說,生物經濟是必須要提的,如果生物經濟不是未來這個城市的主體,那就不是國際化城市。怎么把生物醫藥產業做好做大,在世界上做出一些有名的企業有名的公司……
大家都在提新賽道、新基金、新模式、新標準,首先一定要明確生物制藥是戰略產業,不是一般的工業,我們的大背景是中美科技戰,國家“十四五”重點規劃,已經把這個領域提到國家的戰略層面,所以我們自己的規劃一定要考慮到大的背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和美國和歐洲相比是什么樣的水平?我們的競爭對手絕對不是長三角、北京,而是世界的知名企業和國家,所以這個一定要用國際化的視野,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包括做仿制藥都要考慮在國際上的仿制藥的水平和政策是什么,要選對賽道……
本屆峰會閉門會議上,亞布力論壇主席、元明資本創始人田源先生透露了一個重要信號,最近生物醫藥的資本“寒冬”將要迎來一個新的“拐點”。主論壇高端對話環節,田源先生進一步闡述:剛才大家看到我們陳院士的報告,有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這個數據非常說明問題,2022年上半年VC/PE,美國募資總額上升17%達到2000多億美金,投資數量上升14%,投資金額達到6000多億美金上升3.6%,我國的情況募資總額下降10%,投資數量下降了30.9%,投資金額下降了54%,從這個數據來看,基本可以反映出市場的情況。
我們國家的生物醫藥行業經歷了2015年到2018年的國家的醫藥審批制度改革,帶動了第一波生物醫藥的發展高潮,這個高潮到了2020年底,應該說開始掉頭向下,從2018年以后,尤其是香港新政以后有幾十家生物醫藥公司到香港上市,市值最高的時候以百濟神州為例達到200多億美金,藥明系公司藥明生物達到四五千億的規模,生物醫藥企業在過去兩年他們的市值大概平均下降了三分之二,二級市場的下降對于一級市場有很大的影響,一級市場的投資人總體就是兩個字“躺平”,在這樣的“寒冬”下募資困難、投資困難,對于中國生物醫藥企業過去兩年經歷了一個“寒冬”。
但是令人高興的是,從10月份開始國內A股市場和香港市場生物醫藥企業表現來看,已經開始出現了反彈,在過去的兩個月,在香港市場18個公司大部分的公司價格都翻番了,國內A股市場表現出同樣的趨勢,絕大部分的企業回升,回升的幅度有的是50%,有的甚至達到1倍,從整體的形勢來判斷,我個人的看法是“寒冬”出現了拐點,從二級市場最近兩個月的情況來看已經回暖,包括我國防疫政策帶來重要的變化,這樣的情況下對于明年的經濟形勢發展持比較樂觀的態度,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物醫藥行業經歷了兩輪的“寒冬”,從2021年的元月份到現在接近兩年的時間,應該是可以持樂觀的態度,“寒冬”過去還有點早,但是春天應該不遠了。
普瑞金(深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栗紅建先生也在高端對話環節提到:生物醫藥行業,尤其是細胞治療產業,整體出現了“卷”的現狀,“卷”可以和“寒冬”、“困境”結合起來,剛才孫院士給了困境精準的解釋,因為“卷”導致活不下去,作為Biotech最終要可以取得fuding的方式,無外乎有三個,一個是通過合作開發的模式,其次是自己的產品上市,參與上市銷售實現現金流回流。還有一條是過去相當一段時間中國做的比較快的,通過資本市場變現給投資者帶來回報持續融資能力,讓企業活下去,滿足自己的研發和發展。
在過程當中因為“卷”帶來的結果導致不可持續的,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被證偽了,正如剛才孫院士和陳院士提到的,中國一直講“窮則思變,變則通”。困境同時也是田總提到的拐點,正是因為有困境才給我們這些創業者,才給Biotech的科學家帶來更多思考如何破局。
剛才孫院士高屋建瓴站在全球視角帶來的方案,最終商業價值是由臨床價值決定的,商業國際化的程度又決定了商業價值是全球的數量級這樣的問題,我們著眼于未來的創新藥以終為始,要站在全球,滿足全球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的角度來進行我們的研發、布局、立項,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去做的。
普瑞金核心的產品都實現了全球的布局,整體的思路還是“四化”策略,技術是一個平臺化,平臺是要盡快地通過實現產品化快速推進,同時產品到一定的階段要思考如何商業化,同時我們商業要變現落地化。
最后,高端對話主持人張金巍先生總結:
通過這場高端對話,各位專家給我們帶來了信心和希望,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應該像深圳的天氣,因為深圳幾乎沒有冬天,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可能也沒有冬天……無論是創新還是創業,在路上都非常艱難不易,風雨催人大浪淘沙,寒冬之后春意更濃,相信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一定會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