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2023年2月6日 /美通社/ -- 日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系統實驗室和IBM聯合發布《可持續計算藍皮報告》(以下簡稱"藍皮報告")。從可持續發展與數字化轉型兩大社會經濟技術趨勢的視角,雙方基于深入的行業研究與實踐經驗,解構可持續計算的全貌,為數字領域低碳發展及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提供真知灼見。
《"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底座,數字基礎設施的綠色化已是大勢所趨,明確的、可落地的可持續計算方案將有力地推動行業和社會的綠色發展。
以下是數字商業時代副主編丁海驁關于藍皮報告的深度報道,轉載已獲授權。
原文鏈接:http://www.digital-times.com.cn/18849.html
當全球經濟正在努力尋找新的增長動力時,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考慮如何制定一個有效的發展策略,作為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發展主線和框架,從而規避"黑天鵝"事件所帶來的業務不連續、競爭力下降,甚至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
在制定這樣一個指導性策略過程中,可持續性是一個必須考量的因素。因為這不僅涉及到企業自身的業務能否在成本、經營和政策上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而且也直接關系到企業自身的商業文化和品牌商譽——畢竟,在一個消費者越來越挑剔的商業環境中,用戶群體對于企業本身的價值觀要求也越來越高。
可持續計算——2023年1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簡稱中國信通院)泰爾系統實驗室與IBM聯手發布的《可持續計算藍皮報告》中提出的一個與IT可持續發展、環保密切相關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說,實際上就是從環保的角度為企業未來IT能力建設提供了一個可以遵循的框架理論。
"從計算技術本身來說,就是一直沿著綠色化、可持續道路發展。從1992年提出了綠色計算的概念,到2007年提出綠色數據中心概念、2020年提出了可持續數據中心的概念。無論從技術本身,還是政策,都到了一個需要進一步進階的節點,也就是我們提出可持續計算這個概念最恰當的時間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系統實驗室主任、正高級工程師周開波在《可持續計算藍皮報告》發布會上如是說。
事實上,對于企業用戶而言,從能耗、環保角度考慮IT能力,也是企業數字化進程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隨著企業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拓展,企業對于計算力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從社會關注的層面:首先,會有越來越多的數據中心出現,無論是企業私有還是云計算企業所有,這些為企業用戶提供源源不斷計算力的數據中心,必然會增加能耗和碳排放;另一方面,這種對于計算力旺盛的需求,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基于多年行業實踐經驗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數據中心能耗和碳排放量呈現出占比小,但增速快的特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系統實驗室副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齊曙光在解讀"可持續計算"概念時強調:可持續計算概念的提出,主要目標是為了給各領域企業和行業用戶提供一個既能夠保持計算力增速、又環境友好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在《可持續計算藍皮報告》中,對"可持續計算"有兩個定義。其中的廣義定義,是指以環境友好為目標,以IT軟硬件、配套設施和業務應用為要素,實現全局綠色、高效、可靠、安全的計算模式;在更具有實際操作價值的狹義定義中,《可持續計算藍皮報告》指出,所謂可持續計算,是要以新材料、新技術等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以技術與平臺、基礎設施在規劃、設計、開發、運行、維護、升級、廢氣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所有活動為重要環節,以優化清潔用能、提升計算水平,保障不間斷服務,快速響應安全事件為目標的計算模式。
無論是廣義定義還是狹義定義, "可持續計算"事實上就是一種全新的"計算模式"。也就是說,這實際上是一個面向由IT領域和企業用戶所構成的計算力提供方和需求方提出的一套可度量、可量化、可計算的理論架構,用以支持各方以此為依據,制定各自面向未來的業務策略和標準制定。
在中國信通院和IBM看來,定義"可持續計算"完整的架構,需要一個三維的坐標系。其中,橫軸為:可持續計算基礎設施、云計算技術與平臺、可持續業務應用,可以看作是"可持續計算"所涵蓋的領域范疇,是技術層面的要素;縱向要關注"可持續計算"的四個關鍵特征和目標,即安全合規、穩定可靠、便捷高效和綠色低碳;最后一個考量的維度,是"可持續計算"作為一個新計算模式,相關企業用戶和行業參與者需要明確,其將沿著合規、優化、轉型和引領這樣的不斷進階的實施階段,最終完成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的實施過程。
"可持續計算基礎要素包含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四個基本要素,為計算、存儲和網絡先機設備為代表的可持續IT基礎設施,以及可持續環境基礎設施提供有力支撐。"齊曙光說。對于"可持續計算"的定義將涵蓋以環境友好為目標的IT軟硬件以及與其配套基礎設施、及業務應用,其重點是":要從全局考慮問題,不能僅僅關注這個體系中的某一環節的高效,而是要關注到整個、從技術到業務的、一體化的全局綠色、高效、可靠、安全。"
對于"云計算技術與平臺",齊曙光認為,在本次發布的《可持續計算藍皮報告》中,重點強調了兩點:第一,無論企業用戶應用的是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還是混合云、大數據,首先要保證的就是平臺自身可持續,即其所采取硬件必須是能耗更低、效率更高;第二,他們需要與業務深度融合,達到業務的更低碳、更綠色。"齊曙光說。
對于很多企業所關注的"可持續業務應用"層級,《可持續計算藍皮報告》中強調,這一層級是基于可持續計算基礎設施和可持續云計算技術與平臺,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引導推行可持續業務數據與應用,提升企業清潔用能水平,優化生產運營智能綠色生機,打造行業綠色供應鏈,完善企業碳足跡與碳排放管理,擴寬ESG戰略業務,最終全盤推動各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我們的重點是在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不是說實現某一個環節、某一方面的綠色、低碳、高效。"齊曙光強調。
對于"可持續計算"安全合規、穩定可靠、便捷高效和綠色低碳的四大目標,《可持續計算藍皮報告》梳理了已經發布和正在推動發布的大量與可持續計算相關的標準。
"我們知道國內外各行各業,包括ICT行業,都有一些法律法規,企業需要去符合它,來降低業務風險。除此之外,我們的報告更強調:如何把可持續延展到整個企業內部的運營過程中,并依托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優化上下游供應鏈、自身業務流程和數據平臺,以及如何通過其去實現數字化,提高企業自身業務的可持續。"IBM中國系統開發中心首席技術官孟繁晶認為,"可持續計算"的目標制定,對于企業用戶而言,事實上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入業務的過程:經過合規、優化,企業就擁有了轉型的可能性,"這時候企業需要把戰略定義成培育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業務模式和窗口,并以它為基礎,通過用能轉型等對自身整體的業務發展進行深度優化和重塑。同時,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把更多的技術創新帶入到整個企業的全業務當中,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整個行業持續地向可持續企業目標進展,引領整個產業發展。"孟繁晶說。
"可持續計算是可實施、可落地的,《可持續計算藍皮報告》給出了一個實施方案參考架構。"以北京的一個數據中心為例,孟繁晶談到企業實踐"可持續計算"模式帶來的效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該數據中心的PUE降低到0.13,運營成本減少了15%。隨著持續的優化,我相信可以找到進一步優化的空間,來提高用戶的用能效率,降低絕對的用能,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在孟繁晶看來,企業用戶首先需要明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階段,并據此嘗試新的業務模式拓展。接下來,需要通過企業內部和外部結合,實現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和共同運營。"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用戶可以選擇一個特定的業務部門、或某一具體項目如可持續指標監控、應用資源優化、異構計算資源池、智能作業調度、碳足跡追蹤與ESG報告作為試點,驗證落地效果,進而逐漸內化到企業的績效考核指標中,從而全面實施可持續計算。"
在孟繁晶看來,"可持續計算"概念和理論的提出,對于企業用戶而言是具有現實意義的:首先是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其次是為企業用戶進一步實踐數字化轉型水平提供方向和目標,最后,對于具有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而言,"可持續計算"是真正既能幫助他們實現計算力的成長,又能關注到企業對環境影響的實用型方法論。而對于那些對降本增效、數字化轉型和企業社會責任建設都并沒有很迫切的中小企業而言,由于他們也是整個生態系統或者產業鏈中的一環,因此"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將帶動這些企業,給他們提供更好的一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