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3年10月30日 /美通社/ -- 2023年10月26日,由XINTIANDI新天地打造的第七屆「光影上海」2023燈光藝術節將于蟠龍天地亮相。本屆「光影上海」以"光予蟠龍"為主題,戰略攜手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與余德耀美術館聯合打造,并入選成為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展項目。「光影上海」自2015年創立至今,從攜手世界知名燈光藝術節構建國際藝術交流平臺,到征集 "中國創藝"培育創意力量,已經成為上海城市文化重要名片。今年的「光影上海」更是突破固有程式,將蟠龍天地作為江南故事的發生舞臺,向公眾免費展出來自英、澳、中等多國藝術家的九組燈光作品。瑞安新天地行政總裁張斌表示,"瑞安新天地作為卓越可持續城市社區建設的先鋒,一直秉承 "在地新生-Bring Heritage to Life"的使命,將文化與藝術放在社區生態構建的核心支柱地位。伴隨著蟠龍天地的面世,今年的「光影上海」也將從"喚醒"與"煥新"角度出發,邀請到多國藝術家為其量身打造多組燈光藝術作品,將公共藝術作為空間語言,聚焦自然之美和藝術生命力,用光影探索江南文化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在地新生"。
開幕當天, XINTIANDI新天地攜手余德耀美術館和《藝術新聞/中文版》共同舉辦光影論壇,邀請包括瑞安新天地行政總裁張斌、《藝術新聞/中文版》《藝術世界ArtReview》出版人曹丹、余德耀美術館館長余至柔、在青山·群響藝術季總策展人姜劍、融設計圖書館&品物流形創始人張雷和Jovana Zhang、中國青年藝術家馮嘉城參與,共同探討光影藝術與在地文化、公共建筑和自然環境之間如何有機、可持續地相互激活。
今年四月開業的上海蟠龍天地是瑞安集團打造的"Urban Retreat城市微度假"目的地,其所在的蟠龍古鎮擁有千年歷史。本屆「光影上海」以蟠龍水系為核心向外輻射,作品貫穿古建石橋、廣場綠地、河道水系等場域,以光影之美敘寫江南水鄉的活力夜色。
小橋、流水、人家,構造了江南水鄉的傳統內涵,是自然浪漫,也是人間煙火。
"水"文化是江南的精神起源。蟠龍水道縱橫環繞,構成了其獨特的生態底蘊和生活方式。以唐代詩人韋莊在《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中寫下的詩句"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為靈感,藝術家馮嘉城于蟠龍灣依地創作的作品《畫船聽雨眠》點亮了一只只漂浮于河面之上的光體"紙船",在意象上勾連起舊時水鄉的"烏篷船",將"天/河/水/船/雨/人"融為一體。船身的紋理上,藝術家提取了水鄉服飾、布料圖案及水鄉建筑元素進行"畫船";而在隆云橋河岸,藝術家楊熹受邀創作的《石盒》由一系列發光立方體沿著河道駁岸排列組合而成,與駁岸石壁上歷史留存的江南文化符號"系纜石"交錯輝映。系纜石曾為船只靠岸系纜的支點,《石盒》以光影敘事喚醒這些沉默的歷史石塊,在流水映照間交織著古今此地的生活煙火。
有"水"必有"橋"。蟠龍極盛時曾有"九龍一鳳"十座橋梁,除了修復香花橋和鳳來橋兩座古橋,蟠龍天地考據江南古橋形式又新建了八座。"橋"自古以來承載著重要的連接,「光影上海」在這個秋冬將其變身為靈逸多彩的光影舞臺。煙雨廊橋上,王智一受邀創作的《月見蟠龍》通過現代數字的光影媒介,在富有色彩變幻的運動結構中將"蟠龍新十景"創新演繹。英國視覺藝術家Celyn Bricker的作品《五季》由一系列人工智能生成的視頻作品投影于映月橋、涵春橋、香花橋、隆云橋、聚龍橋橋身之上,每一座橋上流動影像都基于橋本身的特色生成相應的"五季"之景。"五季"對應的分別是春、夏、秋、冬及長夏,該概念是中國傳統中醫文化中以一年五季配五行的特有概念,也是藝術家在意圖探討全球氣候變化下可能出現的季節之變。
「光影上海」為蟠龍水鄉空間注入煥新活力與在地想象的同時,也構建了城市歷史與未來的文化回響。藝術家徐冰的《煙草計劃:煙之語》重現于蟠龍印刷廠舊址空間。《煙之語》作為徐冰著名的《煙草計劃》系列(1999-2011年)的一部分,著重考察了早期美國煙草輸入中國的情況以及這一產業的持久影響。《煙之語》同時納入了徐冰標志性的語言和符號運用,在朦朧薄煙中以霓虹微光顯示出一段1902年英美煙草在中國推銷時的廣告詞,這也與蟠龍印刷廠這一生產文字與媒介的歷史性工業空間產生了交錯呼應。如果說工業歷史為城市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那放眼未來,自然生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來自澳大利亞的Amigo & Amigo受邀于蟠龍天地童心樂園在地創作了大型光影裝置《趣頑鴨》,由三只超大型的"青頭潛鴨"所組成。青頭潛鴨屬于"極危"保護物種,近年來曾現身上海東灘、崇明等地區,由于其棲息地減少和數量減少,瀕臨滅絕的邊緣。藝術家在鼓勵觀眾享受自然"趣頑"之樂的同時也意圖透過三只形態優雅可愛的"潛鴨"形象喚起人們對瀕臨物種與生態環境的警覺與保護意識。
夜晚的蟠龍天地在燈光藝術交織的流轉時空中,重新激活由文化、商業、自然、社交構成的城市想象。波蘭藝術家Alicja Kwade帶來的作品《逆向運轉》位于教堂廣場北側,這件看似指向計時的作品卻以獨特的表盤運轉設計打破了固有認知中的線性時間。當時光"逆向運轉",蟠龍天地的"時間"與"空間"也由此被重新定義,邀請觀眾打破界限,重啟感知。而在另一頭的蟠龍雕塑公園,藝術家張周捷受邀創作的《蟠龍之珠·聚》以"蟠龍"為核心,將上海五千多年前崧澤文化時期濫觴的鏤空手法融入創作,將蟠龍盤曲環繞的靈韻通過計算機語言呈現出來。科技與傳統共聚于這條"數字蟠龍"之上,從地面回旋而起。當夜幕降臨,"珠"光亮起,點明蟠龍所在。當新年即將到來之際,"蟠龍"也將穿梭于蟠龍天地的十字街之間。品物流形受邀創作的《張燈結彩II - 張燈》融合了中國傳統花燈習俗和蟠龍天地的地域符號,以五光十色的"游龍"分布在街道的上空或是兩旁,伴隨游人沉浸于這光影如織的蟠龍夜色之中。
"光予蟠龍",當"光"映射在蟠龍天地,光予在地新生,光予城市未來。2023年10月26日-2024年1月14日,第七屆「光影上海」2023燈光藝術節以超過半數的藝術家委約在地創作宣告自身的回歸。活動同期,由瑞安新天地攜手開目文化科技共同打造《開目劇場:形·影·神》也將亮相程祠故里,帶來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Harvard FAS CAMLab)的三件旗艦作品。一系列光影敘事在編織更為具象的江南記憶與想象的同時,也將"文化社交"與夜經濟復合,驅動夜間經濟發展,激活夜間商業活力與魅力。
當秋冬夜漸濃,「光影上海」將光的溫暖與能量帶向蟠龍天地,用在地文脈哺育綿綿不斷的創意活力,讓在地故事在光影流轉間扎根生長。沿著蟠龍的記憶與文脈,邀請公眾暢享別具一格的江南文化夜游,用光影揭開城市之美,點燃城市文化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