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4年10月22日 /美通社/ -- 10月19日,由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產業促進中心主辦,上海生物醫藥公共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承辦,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聯合丹納赫集團協辦的2024上海生命科學創新大會圓滿召開。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內外知名科學家、醫療機構管理者、臨床專家、企業家、投資者等行業先行者齊聚大會現場,圍繞腦健康、腫瘤、創新轉化、研究型醫院建設等前沿話題,共同探討從科研創新到臨床突破轉化全鏈路能力建設之道。正值丹納赫創立40周年之際,此次大會旨在為全球與中國醫學、科學界搭建交流合作平臺,促進生命科學及醫療健康領域政策、產業、學術、研究、醫療、資本及應用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為中國和全球健康事業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一級巡視員朱啟高出席活動并致辭。丹納赫集團總裁、首席執行官畢睿寧為大會致詞,表示:"歷經40年持續改善,丹納赫已成長為全球生命科學與醫學診斷領域的領先創新者。我們的診斷業務致力于助力醫療服務提供者實現精準醫療的目標,我們的生命科學和基因組醫學公司致力于將研究成果迅速轉化并應用于臨床治療,我們的生物技術業務致力于推動生物技術發展,幫助客戶快速、安全且可持續地創造高質量的創新療法。在中國,丹納赫致力于植根中國、服務中國,探索并推動中國生物醫學科學的未來。目前,丹納赫已經整合了技術、服務能力以及解決方案,專門為中國的生態系統設計了超過12項關鍵產品以及14項技術工作流程,助力加速改善數十億人的生活質量。丹納赫愿意與中國的伙伴合作,幫助大家實現更快速、更準確的診斷,減少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并以可持續的方式發現、開發并交付改變生命的療法。"
丹納赫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科學官Jose Carlos Gutierrez Ramos表示:"我們正處在一個生物醫藥飛速發展的時代,從基因組技術到多蛋白組學和脂質學研究都在進步,加上大數據和AI的發展,在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傳染病、罕見疾病等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天,丹納赫的科學和技術正在幫助分析基礎醫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和醫生以及科學家進行合作,對人類的健康予以改進。未來,丹納赫希望能夠通過合作推進創新和進步,在中國有更多的項目牽手,賦能整個醫療行業,并且為患者帶來獲益。"
匯聚全球尖端力量,為全球最迫切的醫療挑戰尋求技術突破
2021年起,丹納赫邀請諾獎得主及多位杰出科學家組建了全球科學顧問委員會以指導研究和開發。此外,丹納赫在全球與頂級學術機構、科研院所共同發起Danaher Beacon項目,旨在開展前沿性的科學研究,開發改善人類健康的創新技術和應用。
大會邀請到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作為首個主旨演講環節主持人。現場,諾貝爾獎獲獎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Phillip A. Sharp發表"RNA生物學與治療"的主旨演講,并指出:"RNA不僅是生命信息的載體,更是解鎖疾病治療新紀元的關鍵。單細胞RNA測序技術推動了對疾病組織細胞構成的深入理解,對癌癥免疫治療尤為重要。"
鏈接政產學研醫資用生態伙伴,加碼生命與健康領域前沿科研轉化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國家重要戰略,加速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科技成果轉化更是成為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江舸表示:"高質量的轉化來自于高質量的研究。目前上海科技大學已轉化給企業的全部專利數量達到了25%。我們期待與以丹納赫為代表的國際優秀企業在研究型醫院、醫學院等項目上在未來進行長遠深度的戰略和戰術層面的合作,為上海培養生物醫藥的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
“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的新引擎”主題圓桌上,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科研副院長藍斐,首都醫科大學藥學院副院長、藥理學系主任吳建輝,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唐惠儒,廈門大學教授林樹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任士芳,丹納赫科技副總裁、科技創新負責人Vanessa Almendro Navarro,丹納赫股權投資負責人Murali Venkatesan,丹納赫生物技術平臺創新合作副總裁Amy Achter共同探討。
為進一步強化對前沿科研轉化的賦能,增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此次大會同步舉辦了"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的新引擎"主題圓桌。來自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的專家們與丹納赫圍繞加強政產學研醫資用之間的合作互動以探索更有效的科研轉化之路、造福患者進行了深入討論。
針對如何賦能前沿科研技術更快惠及患者,妙佑合作服務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美國臨床實驗室協會董事會主席William Morice在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妙佑醫療一直致力于為患者提供卓越的醫療服務,而與丹納赫的合作則為我們打開了新的機遇。通過整合雙方的資源和專業知識,我們正共同推動診斷學的未來發展。特別是我們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正讓妙佑醫療的診斷技術更加智能、高效。我相信,與丹納赫的攜手合作,將讓妙佑醫療的診斷服務惠及更多患者。"
在前沿科研轉化以造福患者的進程中,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代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近年來取得了諸多突破。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郁金泰所帶領的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隊列建設和精準醫學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會期間,郁金泰教授團隊帶來精彩分享,指出:"目前中國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占全球癡呆患者的1/4。隨著中國老齡化進展,這一疾病的疾病患病率和負擔會愈發嚴重。AD早期是AD診斷的關鍵防控時期,外周血的標志物檢測以及基于大數據模型的預測都是AD精準診斷要走的方向。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預防、治療、診斷的體系,實現阿爾茨海默病精準全程化的管理模式,從社區篩查開始,然后逐漸進入到如何評判精準的生物標記物、診斷和長期治療和管理的過程。"
血液腫瘤為代表的惡性腫瘤在近年來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讓"治愈"逐漸成為可能。大會邀請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院長陳玉國作為這一主旨演講環節的主持人。現場,CAR-T之父、美國科學院院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Carl H. June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CAR-T細胞療法不僅正在改變癌癥治療的游戲規則,更在開辟治療難治性腦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前沿。我們正在探索新一代CAR-T細胞,未來5到10年,CAR-T細胞療法有望在治療實體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商業批準。"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副院長梁愛斌所帶領的團隊是國內最早開展CART細胞技術治療難治/復發血液腫瘤相關臨床研究的團隊之一。作為國內血液腫瘤CAR-T治療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的專家,他見證了CAR-T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會期間,梁愛斌教授發表主旨演講并表示:"我們團隊不僅關注治療效果,更致力于構建完善的細胞治療體系平臺。希望有更多的科學家和公司能夠和我們合作,將我們真正創新的細胞治療產品到臨床進行驗證,提高整個國家細胞治療的水平,真正讓CAR-T做到普及性,真正惠及患者。"
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高紹榮在胚胎發育、體細胞重編程與干細胞再生醫學的主旨演講中表示:“我們團隊長期致力于胚胎發育、細胞重編程及多能干細胞的研究,探索細胞命運的奧秘。在組蛋白修飾、RNA甲基化等領域,我們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未來,我們將在IPS細胞治療加強合作,做一些有創新性的工作,這將使更多患者獲益。”
借此大會契機,丹納赫同步舉辦了"腫瘤領域精準醫學的新探索"主題圓桌,攜手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腫瘤精準診斷與精準治療、多組學腫瘤研究、腫瘤創新藥物和創新療法、中國細胞治療領域發展展開討論,共促中國腫瘤精準醫學的創新力量。
“腫瘤領域精準醫學的新探索”主題圓桌上,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積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技術學院院長胡翊群,清華大學醫學院長聘教授常智杰,星奕昂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王立群,中以基金董事總經理耿建躍,丹納赫基因藥物平臺首席科學官Sadik Kassim,丹納赫基因藥物平臺業務拓展與戰略副總裁Karsten Meier共同探討。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主任郭文,長三角國創中心管委會委員、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陳寧,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任大偉,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副主任華雪蔚,丹納赫生命技術平臺創新合作副總裁Amy Achter,丹納赫全球副總裁、中國區集團總裁彭陽,丹納赫中國生命技術平臺總裁、思拓凡(Cytiva)中國總裁李蕾,丹納赫中國對外事務副總裁韋春艷共同見證《中國生物科技成果轉化藍皮書》正式發布。
生命科學領域作為全球突破性技術最為集中的領域之一,近年來推動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如何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性的生產力的轉化顯得尤為重要。大會期間,《中國生物科技成果轉化藍皮書》正式發布。藍皮書由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主導,丹納赫生物技術平臺思拓凡(Cytiva)支持撰寫,凝聚了產業界、學術界以及政策端的智慧與心血,不僅填補了中國在生物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的空白,更幫助整個行業形成廣泛性共識,助力成果轉化生態建設。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副主任華雪蔚對藍皮書進行解讀,并指出:"當前生物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第一大障礙是從科研研究成果到成為產品原型之間要經歷‘死亡谷',第二大障礙是從產品原型到規模化效應要經歷‘達爾文海'。不管是跨越‘死亡谷'還是跨越‘達爾文海',僅靠某一個創新主體非常困難,必須依托高校院所、醫療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產業園區等平臺,配合政策、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多要素的整合。我們也期待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建設進一步健全,成果轉化和考核激勵制度不斷落實,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目標,不斷完善創新機制、激勵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環境。"
共建本土創新生態圈,加速醫療機構臨床創新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公立醫院的參與。作為醫藥衛生領域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公立醫院承擔著創新主體作用。2023年底,丹納赫對"創升中國"本土戰略升級,圍繞本土創新提出"雙創新加速引擎"戰略,加速醫療機構的創新策源以及產業園區的企業賦能。
“高水平研究型醫院的新標桿”主題圓桌上,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管委會委員、江蘇產研院副院長陳寧,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無錫分院副院長曹亞南,君聯資本執行董事戚飛,國投招商董事總經理周乃俊,丹納赫中國首席科學官方焯共同探討。
借此大會契機,丹納赫同步舉辦"高水平研究型醫院的新標桿"主題圓桌,攜手醫療機構及產業界上下游伙伴,圍繞中國醫院在臨床研究轉化上的制度建設、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機制、國內外合作等進行了深入探討,為后續攜手多方力量搭建合作平臺、加速醫院"源頭創新",從而更好支持醫院科研與臨床創新轉化奠定基礎。
丹納赫全球副總裁,中國區集團總裁彭陽表示:"大會圍繞科研成果轉化、腫瘤領域發展、以及臨床轉化和研究型醫院的建設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解,更為未來的研究和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年丹納赫中國推出了'雙創新加速引擎'戰略,目的是加強與中國的醫療機構和產業的合作,推動創新和產業發展。Danaher Beacon項目是我們實施這一策略重要支柱,我們正在通過Beacon項目與中國頂尖的臨床醫生和學術界合作,集眾人之智、合眾人之力,助力將科學解決方案轉化為可行的產品并應用于患者。通過這個戰略,丹納赫希望幫助中國的創新成果被世界所共享。"
從1984到2024,歷經40年,秉承持續改善的精神,如今丹納赫已成為一家真正專注于生命科學與醫療技術的公司。以2024上海生命科學創新大會為新起點,丹納赫將繼續發揮"鏈主"作用,鏈接全球資源與機遇,攜手行業生態伙伴,持續賦能本土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支持科研之花結出產業碩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企業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