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2025年11月11日 /美通社/ -- 正值國際肺癌關注月,致未來的自己——"肺癌關注月"主題活動在昆明溫情揭幕。本次活動以患者故事播映、專家講述、圓桌討論等形式,依托真實故事與專業聲音,向公眾展現肺癌患者在家人與醫生的支持下的堅韌與勇敢,以及醫者的溫情與專業支持。同時,通過科普宣傳,進一步提升公眾對肺癌疾病知識的科學認知。
肺癌,作為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種,每年都給無數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打擊。據國家癌癥中心預計數據,2022年我國新發肺癌高達106.06萬例,死亡73.3萬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所有惡性腫瘤之首1。近年來得益于國內醫療的發展進步,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已取得了從過去的16.1%提升至19.7%的增長2。
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學術帶頭人,主任醫師、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表示:"肺癌的綜合治療手段,從傳統的手術、放療、化療、中醫治療,到近年來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療已取得了長足進步。立足當下,我們仍需繼續推動治療革新,完善肺癌全病程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實現"健康中國2030"中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達到46.6%的目標邁進3。"
隨著科學進步,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逐漸延長,醫學的關注也從"如何活得更久"延伸到"如何活得更好"。在這一過程中,患者的心理支持與生活質量,以及公眾對肺癌科學認知的提升,正成為醫療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通過科普提升公眾的認知同樣重要。" 南京大學醫學院金陵醫院宋勇教授表示,"我們希望全社會能看到肺癌防治領域正在持續進步,并積極響應肺癌早篩早診號召,科學防癌,用知識與行動,擁抱健康生活,共同朝著將肺癌轉變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這一目標前行。"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特需醫療部主任醫師惠周光教授提到:"要實現更長更好的生存,除了規范的醫療干預,患者自身的心態調節與積極配合同樣關鍵。我們建議患者在治療中同時關注身體與內心的健康,通過適度運動、情緒疏導等方式積極應對疾病,保持對生活的堅持與熱愛。"
在本次活動中,《致未來的自己》患者故事視頻首次線下播映,該片記錄了肺癌晚期患者王叔(化名)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陸舜教授團隊的治療下,及家屬的悉心陪伴下,六年來積極抗癌,并懷揣希望走向更遠未來的故事。同時,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李子明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田攀文教授也在現場分享了自己與患者的真實故事,傳遞了與患者彼此鼓勵共渡難關、共繪未來的堅定力量。
致未來的自己——"肺癌關注月"主題活動通過醫學與人文的交融,以書信寄未來的互動形式將專業的肺癌防治知識轉化為溫暖的情感對話,讓生命的韌性在筆墨間生長,讓希望在書信中延續。希望藉由此活動,在肺癌關注月之際,進一步提升公眾對肺癌的了解,加強早篩、早診、早治的意識,并呼吁大眾給予肺癌患者更多關愛與支持。
本次活動由默沙東中國主辦。
參考文獻: 1. 鄭榮壽等. 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 中華腫瘤雜志.2024;46(3):221-231 2.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早期肺癌診斷中國專家共識(2023年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23;46(1):1-18 3.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1/content_691538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