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福利主任 -- 全球兒童工作中的一項創新
北京2014年5月14日電 /美通社/ -- 在中國,每十名兒童中就有四名受到人口流動的影響。為應對這一問題,一項具有創新意義的兒童福利工作模式應運而生。“兒童福利主任”,這一讓困境兒童在不出門就獲得了社會服務的創新,在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民政部共同主辦、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協辦的“縮小差距:讓兒童福利零距離”論壇中進行了討論。
中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迅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城市尋找工作機會。據統計,全國共有七千萬名兒童(占兒童人口總數25%)無法與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許多孩子只能和爺爺奶奶,或者父母中的一人留守在農村,往往面臨著缺乏足夠的家庭關愛和照料,也難以獲得足夠的衛生保健服務或是高質量的教育。
自2010年起,中國的村兒童福利主任模式開始在河南、四川、山西、新疆和云南五省區中的120個村進行試點,源于滿足受艾滋病影響兒童的基本需求的一個項目,目前已擴展為試點地區包括孤兒在內的所有困境兒童提供幫助的項目。村兒童福利主任工作在基層一線,通過與兒童和家庭的直接聯系,了解他們的需求,并及時給予或協調支持,將相關社會服務和社會救助帶給孩子們。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博士表示:“中國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以保障兒童基本權利。然而那些極為貧困、以及無法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兒童往往沒有能力去獲取這些社會服務。通過在這些孩子生活的社區中尋找合適人選,并幫助他們掌握適當的社會工作技能,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得到來自各界的關愛、切實的幫助,以及他們應當享有的服務與支持。當然,由于一些兒童需要專業的支持,照料兒童需要專業化,政府既要承擔起責任,同樣更需要專業。我們的國家需要轉型,兒童福利體系特別要走在前面。要有專業化的支撐體系才行。”
這一模式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使越來越多的兒童受益,享受到社會服務與更多關愛。如今,它已在國內多個省份得到推廣。兒童福利主任幫助兒童進行出生注冊、上戶口,入學、獲得免疫接種服務以及享受其他社會福利。兒童福利主任也為兒童帶來情感與社會支持,并關注每個兒童是否得到保護,以避免其受到傷害。
民政部福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徐建中副司長提到:“村兒童福利主任改善了政策在社區層面最后一公里的落實,把政府為兒童提供的關愛、保護和支持落實到了每個孩子。通過在各省進一步試點,我們會將這一模式擴大,使更多兒童受益。”
為實踐對《兒童權利公約》的承諾,中國政府致力推廣這一模式,在《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2011-2020)》中對其予以肯定,并加強建設綜合兒童服務體系。在民政部的領導下,這一項目已在江蘇省昆山市、浙江省海寧市、廣東省羅寧縣得以實施,并將進一步在以及其他46個縣市試點。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東亞及太平洋地區辦事處主任丹尼爾.圖爾表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世界各地與合作伙伴共同展示創新的力量。不論是科技進步,還是工作方式的推陳出新,創新都能夠為貧困和偏遠地區兒童帶來切實改變。兒童福利主任模式的成功實施已經影響了越來越多的兒童;同時,它展現了各界共同努力、社區參與以及政府努力在促進社會公平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2014年定為“創新促公平年”(Year of Innovation for Equity),以紀念《兒童權利公約》被聯合國大會通過25周年。此次年度紀念活動將集中展示各國在落實兒童權利保護方面,如何使用創新模式和方法以縮小發展差距,推進社會公平,確保所有的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機會獲得基本的社會服務,充分實現其潛能。本次論壇也是響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全球發起倡議而舉辦的一項主題研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