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杭州2014年11月4日電 /美通社/ -- 上海社區醫改已經蹣跚涉水逾三年,圍繞層級轉診進行的試驗正在深水區砥礪探索。新一輪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提高衛生服務、醫療質量和合理控制醫療費用增長的目標進行,雙向轉診有序進行是醫改的關鍵環節。為促進公立大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之間形成聯動,推動建立梯度就診的管理化醫療機制,最終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上海衛計委基層處與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醫療事業部合作,在上海市開展家庭醫生制度下的雙向轉診工作,掛號網協助構建方便病患上行下轉的服務平臺,各方優化整合醫療資源、推動醫療信息互通,建立大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之間暢通的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形成有序的醫療衛生服務格局。
同在上海,三級醫院門庭若市,基層社區醫院門可羅雀,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推動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秩序,上海市經過三年多的探索,已經走在全國前列。
為深入解決看病就醫“三長一短”問題,基于醫聯預約平臺,面向家庭醫生,上海衛計委基層處與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醫療事業部攜手研發并推出醫聯家庭醫生預約服務系統,掛號網協助預約平臺的運營支持,提供就醫便民服務緩解市民“看病難”的問題。醫聯家庭醫生預約服務系統覆蓋上海17個區縣的23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民在居住區域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即可對癥轉診到本市34家市級公立醫院,優先體驗到便捷的預約掛號服務。
2013年上海市在所有區縣全面實施大型醫院與基層社區醫院之間的轉診預約。這意味著,患者在社區醫院就診時,如達到轉診標準,將可直接預約對口三級醫院的專家。社區居民就近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經基層醫生初步診療,對需要轉診且同意轉往對口轉診預約三級醫院的患者,基層醫生負責向對應三級醫院提出轉診預約申請。預約成功后,由基層社區醫院告知患者直接按預約時段到三級醫院就診。三級醫院同時設專門機構或人員,負責對轉診來的患者及時安排預約就診或會診,大醫院在設專門部門或專人負責接待轉診患者的同時,也將對轉診患者采取分時段預約的安排。轉診預約采取實名制管理,患者預約和就診時,應提供本人身份證。
在閔行區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服務中心辦公室里,52歲的張女士在家庭助理醫師的幫助下,成功預約到了兩周以后,華山醫院手外科董震教授的專家號,直呼幸運。張女士表示,自己雙手發麻已經3個月多月了,因為工作忙一直沒有看醫生,這次家庭醫生楊建玲發現她右手小魚際肌輕度萎縮,疑似腕管綜合征,建議她到三甲醫院進一步確診。但自從2012年起,華山醫院已經將100%的專家號源放在預約掛號平臺上,作為手外科專家,董震教授的號幾乎在第一時間就被秒殺。這次通過層級轉診成功預約,讓她對社區醫療有了新的認識。
上海醫聯家庭醫生預約服務系統在掛號網的運營支持下,2014年上半年度共計預約689單,其中閔行區459單占總預約量的六成以上。事實上,掛號網在層級轉診方面的探索也走在行業的前列。閔行區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早在2011年,經醫聯預約平臺支持,閔行區作為上海市層級轉診服務的首個試點地區,至2013年掛號網已協助閔行區全部的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38家市屬三級醫院成功對接。一方面,上述醫療機構的可預約門診都會留給社區醫院部分獨享號源,患者可以通過醫聯網及掛號網平臺實現轉診預約;另一方面,區域內的閔行中心醫院的專家門診以及特殊檢查也可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約。不僅如此,對于慢性病患者,社區醫院還開通了上門預約服務。
目前依托信息化層級轉診在技術層面成功突圍,綜合運用醫療、醫保、價格等手段引導患者在基層就醫也成為可能。為了推動區域內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秩序,上海閔行區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特別推出了特殊檢查社區補助10%的優惠政策,例如,對于需要接受腸鏡檢查的患者,可以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直接預約閔行區中心醫院,術前準備工作在社區醫院完成,同時300多元的腸鏡檢查,醫保報銷90%,社區再負擔30多元,患者幾乎不用自掏腰包。自2013年8月起至今年6月,龍柏社區已經有422名居民通過醫聯家庭醫生預約平臺成功預約就診。
此外,2013年上海年門診量2.4億人次,通過醫聯預約平臺實現預約掛號的患者達840多萬人次。2013年6月截至14年8月期間醫聯家庭醫生預約平臺承接轉診預約服務共計1717人次,大幅提升了社區衛生中心的首診量,相信醫療服務質量也會因為這類醫療信息良性循環而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