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18年8月13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廣廈控股旗下建筑產業子公司新獲三項專利。廣廈控股旗下杭州建工集團研發的“一種人工無痕對開自然面石材的成材方法”專利申請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公告,正式批復并發放證書。廣廈旗下杭安公司申報的“一種便于組合的物聯網弱電工程線管安裝固定裝置、方法”和“一種鋼桁架液壓提升系統”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審查,被分別授予發明專利和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建筑業是廣廈集團的主業之一,公司有近20家資質高、質量優、技術精的專業建筑公司,共獲取國家建筑較高獎 -- “魯班獎”31項,“錢江杯”106項,獲得“白玉蘭杯”、“長城杯”、“三峽杯”等省市以上地方獎項500多項。廣廈建筑業的經營區域不僅穩健地從浙江走向全國,并逐漸走出國門。廣廈在同行業中率先取得外經權,尤其是阿聯酋迪拜邁丹國際跑馬場停車場、阿爾及利亞政府萬套住宅房項目的承建,表明廣廈已具備與國際一流承包商相比肩的能力與實力。這個從浙江東陽走出來的企業已經發展壯大成為一家業務遍布歐、亞、非、澳等10多個國家與地區國際性企業。
位于浙中的東陽,七山一水二分田。地理上就有“三山夾兩盆,兩盆涵兩江”的獨特地貌。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歷史上,明朝年間,倭寇襲擾中國沿海,戚繼光橫空出世,招募一批驍勇善戰的子弟兵,讓倭寇聞風喪膽,創造了古代戰史中無一敗例的軍事傳奇,穩住了幾近崩盤的大明江山。這些勇猛善戰的“戚家軍”成員就是來自于義烏、東陽一帶的普通百姓。而戚家軍首創的鴛鴦陣、五行陣法以及易攻易守的狼銑等兵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這批兵勇的民間智慧。戚繼光曾經寫下過:“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夸贊兵勇們嚴明的軍紀和忠勇的性格。
歷史是一條隔不斷的長河,滾滾奔流到今天,每一個浪濤里,我們依然能夠感知到代代相傳的膽識、一脈相承的魂魄。
翻開當代中國建筑史,東陽無疑是其中的重要篇章,更是無數創舉和傳奇的發源地。
東陽建筑業歷史悠久,建筑文化底蘊深厚。而這種特有的文化底蘊來源于千百年來東陽人務實、敢闖、不服輸的性格。這種性格和生計的需要,使東陽人自然而然地選擇并擁抱了建筑 -- 這一古老而又現代的行業。因此談起東陽,許多人就會說,東陽文化的根是建筑文化,東陽的經濟、人文、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深受建筑文化的影響。作為建筑之鄉,截至2017年,東陽共有建筑企業325家,其中特級企業6家,一級企業67家。2017年,東陽建筑業總產值2573億元,已連續九年穩坐全國縣級市第一把交椅。而在6家特級資質企業中,廣廈就占了兩席。
中國建筑業最有權威的兩份報紙 -- 《中國建設報》《建筑時報》在每年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出爐后,常常會第一時間報道“廣廈控股集團位居中國民營500強建筑業第一位”的消息。
廣廈是中國建筑業改革開放的縮影,它像一塊有著許多故事的“活化石”。在34年的創業歷程里,在那首膾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旋律里,留下了許多“花開東風第一枝”的故事。
“提著褲腰帶上渡輪再跟大家解釋”
1992年6月3日上午,一個“春天的孩子”誕生了。
“浙江廣廈建筑集團公司”的牌子被高高地掛在東陽三建大廈的門口。廣廈由一個鄉鎮企業,成了浙江第一家建筑企業集團公司,員工一萬余人,成員企業十八家,集團總資產五千多萬元。
浙江省股份制試點工作協調小組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全省選擇一批國有企業進行規范化股份制改造。本不考慮非國有企業,但廣廈敏感地嗅到了這只“螃蟹”的香味。
廣廈在1992年6月成立后,8月就動手爭取成為這項改革的試點企業。變成股份制公司不僅可以解決企業的產權問題,更可以解決企業的融資模式、經營機制和企業發展活力問題。廣廈很清楚,集團公司雖已成立,但企業的本質沒有變化 -- 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沒有變,經營管理層與企業的風險、利益關系也沒有變。鄉鎮企業做大后,那些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毛病則越來越難以避免。如果不及時采取改革措施,企業的發展就很難有大的突破。
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集團剛剛成立,很多東西都還來不及熟悉和完善,又來這么一個股份制改造?這么多年來實行的承包經營責任制不是一直好好的嗎?東陽另外的幾個大企業不是沒有搞這個嗎?廣廈是不是太愛跟風趕時髦了?
廣廈決策者跟他們說:“機遇就像準時出發的渡輪,錯過了時間就永遠追不上。我寧愿一只手提著褲子,一只手拉著大家跑,先上了渡輪,扣緊褲腰帶,再跟大家解釋。”
經過一番艱苦而曲折的體制公關,廣廈真的趕上了機遇的渡輪。本來這次試點計劃只是針對浙江的國有企業,但由于廣廈的積極主動,1992年12月,浙江省股份制試點工作協調小組終于破例批準將廣廈列入股份制改革試點名單,是當年浙江省規范化股份制試點企業中唯一的一家民營企業。由此,廣廈建筑集團、浙江省信托投資公司和東陽市信用聯社三家單位共同發起,按定向募集的方式設立了浙江廣廈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6月,浙江廣廈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廣廈集團不僅成了浙江第一個建筑企業集團公司,同時又成了浙江第一個股份制建筑企業集團公司。而經過這番運作,廣廈立即籌集到了一億資金,集團的成員企業也增加到二十八個。
改革就像一艘渡輪,而艙位只給有心人和有志者留著。
“中國建筑業第一股”橫空出世
改革開放對中國大地來說,就像是久旱逢甘霖。對廣廈來說,更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
成立浙江省第一個股份制建筑集團后,廣廈從一家鄉鎮企業,走上了股份制改革的快車道,企業實力和資本運作能力迅速提高,資本以它無形的魔力,使廣廈打開了廣闊的發展天地。
此時,廣廈決策層并沒有停滯不前、沾沾自喜,又醞釀著一場中國建筑業和中國股市的“大地震”。
從1993年6月正式成立股份制公司,到1996年6月,正好3年。廣廈決策人敏銳地看到了上市對企業發展的更大誘惑力,而寶貴的3年規范化股份制運作正好是上市的一條硬杠杠。
嘗到第一次股份制改革甜頭的廣廈決策者果斷決定:排除萬難,爭取上市。廣廈人明白順勢而行的道理。
1992年在中國重生的股票市場,對當時中國絕大多數民眾來說都是新事物。爭取上市對于一個民營企業來說,更是難如登天。當時中國的股市,初衷就是為國企解困而設的,上市的指標都掌握在省政府和中央各個部委手里。當時整個中國股市上只有幾百家,還有大批國有企業等待著,不少人都在心里打鼓。
廣廈對于機遇向來習慣不請自來。1996年10月,廣廈得知國家建設部有一個上市的指標,便立即部署人員申報。
當時,同時向建設部申報的還有廣州、上海、南京和長春的四家國有建筑企業集團。廣廈的申報材料很快就得到回復,建設部分管此事的副部長在材料上批示,大意是:這么小規模的民營企業也想上市?
廣廈的上市之路一下子被堵死了。
沒過多久,這位副部長到杭州出席一個建筑行業的全國性會議,已經說“NO”的副部長自然不想搭理廣廈,而且他正要開會,也沒有時間。會場外,廣廈決策者找到了這位副部長。
“你們廣廈的事情等以后再說吧!”
“部長,能不能給我5分鐘,聽我說說?”
“好吧!就5分鐘!”
這5分鐘內,廣廈領導非常扼要地講了三點:第一,廣廈雖然只有8億元的規模,但廣廈的每一分錢都是職工們辛辛苦苦賺的,其他那幾家國有企業的規模再大,也是國家給的,幾十億元也不算多;第二,建設部的上市指標和額度給民營的廣廈,肯定比給那些國有企業有更好的效果,因為廣廈已經明晰了產權,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而且非常規范地經營了三年;第三,廣廈比那些國有企業有更強烈的上市愿望,會更加珍惜這個機會。
廣廈領導的話講完了,副部長若有所思地說:“你說的不是沒有道理,這個問題我們再研究。”
1996年12月,廣廈終于闖過了建設部這一關,贏得了與其他幾家國有建筑企業一起競爭建設部一個指標的機會。
1997年初,中國證監會同意廣廈申報上市,廣廈必須準備好上市材料,特別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上市融資后的詳細投資方向和計劃。但整個廣廈集團沒有一個人真正熟悉這些申報材料該怎么做,等到第一次申報上去的材料被發現還缺少一塊材料而需要補充時,離申報截止日期只剩下一個月。而這時,廣廈這一塊的工作連個頭緒都還沒有,建設部的官員也一樣沒有頭緒。
不過,建設部的官員建議廣廈投資建筑材料生產和安居工程,而當時建筑材料正是中國一個熱門行業,那就做建材生產吧。
于是,廣廈有關人員跑杭州建材局、杭州建材總公司,最后找到了蕭山的一個磚瓦廠,這是一個瀕臨破產等待改制的集體所有制企業,沒有什么真正的資產,但土地和破舊的廠房不少,聽說廣廈要來收購,這個磚瓦廠自然很高興。在多方配合下,一個建材投資項目的詳細計劃以及所有相關材料、手續在一個星期內就完成了。而此時離截止日期只有兩天時間了,經辦人員趕緊飛向北京,到了后,被告知報告書寫得不規范。經辦人員又回到杭州,找有經驗的專業會計師事務所。對方說:“可以做,但至少要一個星期。”“一個晚上的時間行不行,明天一早我就要。”就這樣,整個過程就像美國大片《生死時速》一樣驚險、曲折和富有戲劇性,但廣廈還是笑到了最后。
1997年4月1日,“浙江廣廈”A股3500萬股股票被批準發行。4月1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內,敲響了中國建筑業第一鑼。
這次廣廈上市,是中國建設部推薦的第一家上市建筑企業,廣廈融資2億元,又邁過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廣廈此后兼并重組10多家國有企業,走上多元化發展道路打下了扎實基礎。
改革沒有現成的模式,更沒有現成的答案,只有與這個時代一起探路的人,才真正稱得上改革者。就是憑著這種做有心人、干大事業的精神,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僅在體制、機制創新搶得了先機,還把事業版圖擴大到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建筑業較早跨出國門的民營企業之一。
1989年年末,公司80多名工人赴前蘇聯海參崴施工,打入國際市場。2008年,廣廈承接阿聯酋迪拜跑馬場停車場項目,是當時中國民企在境外第一個總承包、單體標的和規模第一、完成時間第一的工程項目。這些項目因質量好、進度快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業界的好評。阿爾及利亞總統曾兩次視察廣廈在當地的住宅和公建項目工地,并給廣廈授獎。2017年8月,東陽三建收到中國較大的新型城鎮化住宅開發商碧桂園集團的邀請,承接了馬來西亞森林城市項目的4棟超高層住宅建設,該項目開發預計可延續20-30年。2018年上半年,東陽三建成功中標阿爾及利亞4000套住房項目。
此外,在34年創業歷史上,廣廈共獲得31個魯班獎和一批國家優質獎。
“口袋辦公室”與運河邊的“黑燈工廠”
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建筑業面臨極大挑戰,能否與現代建筑工業化共舞,是建筑企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分水嶺和生死線。廣廈沒有等待,在看似靜悄悄的背后,發生著深刻而巨大的變革。
去年,廣廈下屬東陽三建的“移動辦公平臺系統”通過了浙江省建筑科研項目驗收組的驗收,并被專家們評定為“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這個平臺系統把原先只能在固定電腦上運用的辦公系統“搬”進了手機里,只要有手機信號的地方它都能夠隨時隨地協同辦公,這對點多面廣、人員流動大的建筑企業無疑是辦事效率、準確度的極大提升,使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另外,這種新的管理手段,還使四面八方的施工現場管理透明化,施工進展、質量、安全、文明施工情況等可以實時察看了解,使工程管理實現了“千里眼、順風耳”。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系統是靠“土”法上馬做成的,研發人員足足用了三年時間,使這個平臺系統在各種不同品牌的手機上都能實現無障礙兼容,即使跨出國門,到美國、德國、加拿大等都能使用。更重要的是,國內許多單位用的是 APP 軟件,出了國有的可能就用不了了。這款自主研發的平臺系統,一開始就考慮到了這些局限性,因此采用了網頁系統,這種方式比簡單地做一個 APP 難度大得多,所以專家們一致認為它“具有國內領先水平”。
而且,這個平臺系統可以按照生產經營的需要,不斷滾動開發、新增和完善各種功能,在實現信息化管理的同時,還為以后智能化管理預留了廣闊的空間。
近幾年,廣廈把技術進步作為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來抓,在技術進步中嘗到了甜頭。
同樣是廣廈所屬的杭州建工集團杭構公司,原來是一家傳統的生產混凝土構件的企業,近年來公司大膽創新實踐,生產全過程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在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里,管理人員給每個模具和鋼筋籠設置了一個唯一專屬的條形碼,對生產過程中的相關信息進行跟蹤、采集。相關人員只要簡單地“掃一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原材料、鋼筋籠庫存、模具周轉以及生產進度等信息。除了生產過程數字化,他們還在省內同行業較早實現了每個產品的數字化管理,每個混凝土構件都可以在數字化管理系統中找到它的相關信息。
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開發運用,徹底擺脫了傳統企業笨拙、低效的管理和生產模式,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節約了人、財、物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企業還被評為“浙江省高新科技企業”,一些重大工程的大單也隨之接踵而來。
這個位于杭州大運河邊的杭構仁和生產基地,生產全過程都由工人在電腦點擊鼠標和敲擊鍵盤完成。生產現場,無需工人到場,也無需開燈作業,可以說實現了時下很流行的“黑燈工廠”的概念。
這些悄悄萌發的科技革命新芽,讓廣廈建筑產業,有了許多對未來的夢想。
從組建浙江省第一家規范化股份制建筑集團,到“中國建筑業第一股”橫空出世,再到以科技創新挖掘企業內生動力,創業34年的廣廈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用自己的實踐寫下了一部“激流三部曲”。在這個“激流三部曲”的每一個章節里,都流淌著浙江精神和中國氣派。每一朵浪花里,都有廣廈人弄潮的身影。
正如廣廈集團董事局主席樓明所言:“廣廈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開放的探路者和實踐者。”改革開放與廣廈無法分開、無法割裂,這是一個時代與一個企業的風云際會,這是一個時代與一個企業的深情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