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9年12月9日 /美通社/ -- 11月30日,由《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辦的哈評中國年會·廣州2019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廣州瑰麗酒店隆重舉辦。
本次盛會主題為“重新發現商業價值與未來,從領先到卓越”。當今,經濟的全球化,與大國博弈加劇了企業營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大灣區作為中國濱海重要的經濟帶,過去、今天和未來如何促進它的發展始終是一個重大命題。如何借鑒已有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重新進行產業布局,是大灣區內的各類企業轉型和創造商業新價值要一直探尋的答案。針對這些當前最熱話題,盛會邀請二十余位前沿商業領袖和管理學者發表主題演講、參與圓桌討論。
本次年會的一大亮點是,商業洞見與文化底蘊同臺呈現、交相輝映。粵港澳大灣區的全球視角高度,恰恰來自于粵港澳地區中國文化底蘊的深度。粵港澳地區善于接受外來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的氣質,依然是這一地區的寶貴精神財富。為此,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以及中國藝術界的專家與院長們匯聚一堂,共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繁榮的明天。
大會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聯合出品人、主編何剛的主持與致辭下開幕。何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四個重心,深圳是先鋒,廣州是沃土,港澳亦是重要窗口。廣州、深圳在過去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里,在中國建設的很多領域都扮演了排頭兵、成功者和領先者的角色,但是也仍有諸多可改進和提升的空間。而香港和澳門,作為傳統對外窗口,新環境下也需要新的進化。在新時代、新環境、新變化中必須既要有能力看到外部的市場與社會的機會,又要具備運營自身內部的實力與文化,在洞察內外部變化后,率先行動,搶占先機。
隨后的主旨演講中,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指出,中央給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確定了五個戰略定位。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四是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五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候,要關注宏觀層面上對它的戰略定位,在這五個戰略定位中找到企業發展的新領域、新方向。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原副局長王焱俠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應重視五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以促進要素便捷流動為突破口,創新制度對接方式方法。二是以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先手棋,推動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是以發揮好港澳的開放優勢為依托,促進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四是以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為抓手,切實提高大灣區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五是以重大合作平臺建設為載體,不斷推進合作機制創新。
就粵港澳大灣區的品牌建設與戰略新機遇和挑戰這一話題,多位與會嘉賓分享了他們的最新思想成果。
漢德工業促進資本主席蔡洪平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成功之時,必須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我們擁抱全球、和世界領先的科學家融為一體的時候,我們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先者,成為AI技術領域的領先者。”
羅蘭貝格合伙人大中華區副總裁Alain le Couedic分享了五點主要感想:第一,目前來看,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幫助粵港澳大灣區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果。第二,但要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及品牌,需要有解決世界性難題的雄心與抱負。第三,創新卓越來源于多元化的人才及公司的有機結合。第四,要細分、精準定向這類軟性資源以吸納他們來到并留在大灣區。第五,這將是需要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共同發揮價值的地方。
以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之見,中國是一片沃土,大灣區也是一片沃土。中國有約14億人口,4.5億家庭,2億輛車,這是有太多組合可能性的市場。隨著5G技術的突飛猛進和應用生態的快速發展,未來新的應用模式有可能在中國率先出現。
當主持人在圓桌對話環節問到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寄語時,蔡洪平表示,“祖國春來早在南方,我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在以后的發展中都能扮演更重要的作用。”Alain le Couedic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綱要非常明確,尤其在半導體方面需要發展。邵洋表示,“全場景智慧化,這是我們最大的戰略。”
中國經濟的消費升級與企業供給端的更新換代,都使得科技與文化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新引擎。當前,中國AI技術領先,芯片設計的大力發展,以及區塊鏈技術的國家戰略,都展示了科技在中國新經濟、新發展中占據了重要角色。基于此,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副主編鈕鍵軍的主持下,本次盛會關于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的兩場討論依次舉行。
以鈕鍵軍之見,科技的創新和應用將惠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業、教育、交通運輸、醫療、智慧城市、智能安防、大數據應用、新零售、新商業、新金融……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正憑借國內消費潛力巨大的市場,依托科技創新的實踐,在新時代的高速路上開始加速。
在主題為“人工智能如何扮演好社會角色”的圓桌對話中,VMware大中華區戰略發展副總裁李映表示,目前,運用AI改善社會主要可以有三個途徑。第一,把AI的算法融入到目前大家所使用的企業軟件和應用之中。第二,大規模通過云計算的方式,以AI的算法和基礎架構為依托,發揮AI的優勢。第三,把一些開源的算法恰當運用到企業之中。在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運營傳播及公共事務副總裁商容看來,“誠如比爾·蓋茨先生所說,大部分人都會高估自己在一年里能做到的事情,同時卻低估自己在十年里所能取得的成就。過去十五年,可供利用的海量數據、互聯網互聯互通以及云提供的低廉計算能力三重因素,共同推動了創新算法領域的重大進展,AI的發展迎來新的春天。相較于‘人工智能’而言,幫助我們優化決策的‘計算智能’可能是一個更貼切的詞語。每次提到AI,我們總是會講到未來。其實,未來已來,AI正在融入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中。”
隨后,主持人鈕鍵軍以“不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而是科技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開啟了對前沿技術的未來寄語。李映也表示,“我們應做的事情不是阻擋科技的發展成果,而是要盡可能把它變成好的發展成果。在商容看來,科技向善是很多公司都在提的,在這方面,微軟就在科技的普及化領域做出了非常多的貢獻。”
在另一場以“區塊鏈離快速落地還有多遠”為主題的分享中,德勤中國區塊鏈發起人、亞太區投資管理行業主管合伙人秦誼認為,任何技術從誕生到成長再到長大都需要有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生態圈的建立與維護,使得技術推動監管,監管主動接近技術。從目前來看,中國在區塊鏈的應用和監管方面,還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時至今日,不少企業已把對社會責任的關注滲透到企業文化中,使之不僅是企業興之所至的善念,還在點滴善行中落實為一種常態。然而,企業該如何從更長期主義的視角出發,在以善舉真切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實現企業與其所處環境的持續共贏?在本次盛會上,多位與會嘉賓以TED演講的方式就此表達了最新見解。
以紅帽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曹衡康之見,企業數字化轉型若想要超越技術層面,就必須處理好五個與“人”有關的因素:第一,接受開放文化;第二,制定具有共同目標的明晰愿景;第三,建立跨組織的團隊流程;第四,培養人才;第五,面對面的溝通。洋蔥數學聯合創始人朱若辰表示,“洋蔥數學助教行動目前已公益支持40000余位鄉村教師,覆蓋全國29個省份的超過3000所鄉村學校,免費提供課程資源與教研服務。我們在農村和城市的商業策略是不同的。在農村,我們永遠為欠發達地區免費提供我們的課程和產品,這些公益課程不僅沒有丟掉我們的初心,還幫助更多課堂開發先進教學模式。”美的集團CFO Helmut Zodl表示,“美的有統一的經營平臺,統一的財務支持,統一的供應鏈體系,整個企業都能夠通過良好的模式持續經營,同時,美的也十分重視對股東的回報率。如何回饋給股東?我們會通過回購股份以及給出股息的方式回饋股東,這個非常重要。”
在隨后的主題演講中,日本一橋大學商學院教授、哈佛商學院貝克學者、優衣庫等全球企業獨立董事名和高司提出,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也稱CSV)是指加強企業競爭優勢的同時,為社會經濟和發展作出貢獻。對于商業而言,僅擁有盈利是不夠的。與單向解決社會問題沒有產生直接經濟效果的CSR不同,CSV是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企業的利潤。
面對《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副主編鈕鍵軍“如果企業推出了或許價格不菲的環保型產品和服務,怎么讓消費者甘愿買單,從而形成一個正循環”的提問時,名和高司還表示,“激發同理心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夠真正造福社會,就會受到很多人的支持。”
人類的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有力推動社會繼續向前發展。但科技的進步,并不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必然路徑,科技與文化是中國現在與未來的持續發力的雙引擎,而科技與文化的進步和演進,更是與人類自己的自我關懷息息相關。
年會在現場全體觀眾的熱烈掌聲中順利落下帷幕。這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年會首次落地粵港澳大灣區,旨在洞悉粵港澳大灣區的全新時代紅利,以及發掘企業順時而動、在機遇窗口期開展卓越戰略布局與落地的機會。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人工智能、區塊鏈、全球化浪潮,都是《哈佛商業評論》長期關注的焦點。值此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新機遇日益浮現之時,本次盛會將關于粵港澳大灣區新紅利的重大話題集中展示于各位觀眾面前,邀請眾多管理大師、商學教授和商界精英分享新知,期待能夠以此為起點,助力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最終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為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貢獻舉足輕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