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1年7月8日 /美通社/ -- 自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并發起“健康中國行動”以來,我國健康管理產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戰略發展期,老百姓的健康意識也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關注體檢篩查,了解自己身體狀況和潛在疾病風險。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后,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醫務工作者,對自身免疫力對健康的影響有了更為深入的切身體會,免疫力評估作為一種新興的檢查項目正逐漸受到關注。
近日,由碧迪醫療支持的“免疫力檢測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研討論證會”在杭州召開。會上,眾多國內健康管理學和醫學檢驗領域的權威專家齊聚一堂,圍繞免疫力檢測的價值、應用現狀和前景、臨床路徑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并簽署了免疫力檢測項目意見書,呼吁將免疫力檢測納入健康體檢,旨在進一步提升大眾的健康管理水平。
免疫力檢測為治未病指明方向
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御機制,具備進行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侵入的病毒、細菌等異物,處理衰老、損傷、死亡、變性的自身細胞,以及識別和處理體內突變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免疫狀態與多種疾病,特別是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針對免疫力的定量檢測對疾病的預防、診療均具有重要意義。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檢驗科副主任汪峰教授表示,其團隊的大量臨床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基于流式細胞術的淋巴細胞亞群檢測與衰老、亞健康及部分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免疫力檢測聯合常規檢查能夠更精準地發現亞健康狀態,提示疾病風險。
諸多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監測外周血淋巴細胞水平可以對個體免疫力狀況進行量化評估,從而發現亞健康狀態、在臨床指征發生之前提示疾病風險,從而及早地采取相應措施,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目前,同濟醫院已建立并逐步完善細胞免疫功能檢測平臺并在健康管理中心開展免疫力檢測項目,利用多色流式細胞標記技術分析淋巴細胞數量、精細分型和功能,對機體的免疫狀態及免疫水平進行精準評估,為免疫相關性疾病的診斷、預后監測和個體化治療提供指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忠教授介紹:“健康管理中心應給予免疫力檢測結果異常的人群導診服務,幫助他們及時就醫,更要重視免疫力低下但尚未發生疾病的高風險人群,指導這部分人群改善生活方式。此外,由于免疫力的個體化差異較大,可以通過連續的免疫力檢測建立個體基線,通過相對的偏移值來評估免疫狀態。”
免疫力檢測距離廣泛應用還有多遠?
近年來,免疫力檢測的價值已得到國內外科學界的廣泛認可,不過,作為新興的健康監測和疾病預警方式,免疫力檢測雖已在部分醫療機構開展,在社會公眾以及醫務工作者間的認知度尚且不足,還需進一步普及推廣。
“免疫力檢測項目大范圍實施的關鍵在于對其指標進行準確解讀,這需要大量臨床積累和專業教育工作,應加強免疫力檢測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培訓。”,結合浙江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近10年來開展免疫力檢測的臨床實踐經驗,該中心主任胡培英教授提出。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金國強教授則認為,在免疫力檢測項目的開展上,還需進行一系列的工作,以完善這一體系。一方面,需建立標準化的免疫力檢測、評估、干預的閉環體系;另一方面,在臨床開展過程中,應逐步探索對疾病發生具有特異性提示作用的標志物,并適時地從免疫細胞的數量檢測逐步升級到功能檢測,以提供更有價值的臨床意義。
碧迪醫療大中華區生物科學業務副總裁胡軼清博士及大中華區醫學事務高級總監崔太根博士建議,在有條件的體檢機構開展淋巴細胞數量+表型+功能的‘三位一體’評估,探索基于精準、動態個性化免疫力檢測的健康管理方案,并在此過程中不斷積累數據完善方案。此外,還需盡快建立免疫力檢測標準或專家共識,讓該技術更好地應用于健康管理領域。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委郭清教授總結指出,免疫力檢測是三早(“早篩查、早評估、早干預”)健康管理模式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在實踐過程中也應考慮到其醫藥經濟性。結合目前的現狀,可在中高端人群、有條件的行業客戶、特殊行業及職業人群中先行開展,并逐步擴大覆蓋范圍。“同時,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均設有中醫治未病中心,免疫力檢測對中醫傳統醫學具有很好的補充作用,可以為中醫的體質判定及藥效評估等提供循證醫學支持,二者可以聯合開展研究,積累臨床數據,發揮治未病作用。” ,郭清教授說道。
與會專家在對免疫力檢測項目論證后均一致認為,該項目與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原發性及繼發性免疫缺陷等疾病的鑒別診斷和預后相關,采用的流式細胞術方法成熟,能定量地分析人體的淋巴細胞數量、表型和功能狀態,可為亞健康狀態慢病等人群提供定量的免疫狀態評估,為健康管理干預效果提供參考依據,是順應健康中國行動計劃,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