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4年9月23日 /美通社/ -- 金秋九月,北京和睦家醫院迎來了一場醫學界的盛會——2024北京長城普外科論壇。論壇以"腫瘤的個性化治療"為核心議題,匯聚了國內外腫瘤學領域的行業精英,共同探討了個性化治療在腫瘤管理中的創新實踐和多學科團隊(MDT)診療模式的重要性。正如和睦家醫療事務副總裁馬沛恩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對于絕大多數腫瘤來說,單一的手段很難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而個性化和MDT診療模式是有效管理腫瘤患者的關鍵。
本次論壇不僅展示了腫瘤治療領域的前沿科研成果,也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交流平臺。論壇從胃、乳腺癌、結腸癌和胰腺囊性腫瘤等疾病的個性化治療策略進行了深入討論,并分享了MDT合作中的眾多寶貴經驗,在拓寬治療思路的同時,還為推動腫瘤治療向更精準化、高效化及人性化的發展路徑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從精準醫療到微創技術,多維推進腫瘤個性化治療
"個性化治療理念意味著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北京和睦家醫院大外科主任、普通外科教授Derek O'Reilly介紹道,"它通過對每位患者腫瘤的分子特征、遺傳背景及個體差異進行深入考量,從而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個性化治療的精髓在于,它打破了以往"一種癌癥,一種治療方法"的局限,通過精細的基因層面分析,揭示了不同腫瘤的獨特性。也就是說,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不同個體的治療方案也可能有所不同。"
具體到臨床實踐中,和睦家啟望腫瘤中心醫療副總監、腫瘤內科醫生、主任醫師顧艷斐告訴"醫學界",在腫瘤治療中,個體化治療原則占據核心地位。這一原則首先要求我們以患者為中心,全面考慮其個體情況,包括患者的年齡、心理狀態、家庭支持,以及腫瘤的具體情況,如分期、病理診斷和基因分型等。我們必須對這些因素進行全面的評估和把控,確保治療方案的精確性和個性化。精準醫療除了新的腫瘤藥物進展,還有精準外科學,精準放療的進展,這些都是腫瘤個性化綜合治療的重要部分。Right treatment to the right patient at right time.
另外,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精準外科手段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腫瘤個性化治療的發展。外科手術更加注重"精準化高"、"微創化"、"恢復快",力求在最大化治療效果的同時,最小化對患者的傷害。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操作更微創、精準,這意味著患者恢復得更快,住院時間更短,術后并發癥更少。2015年,北京和睦家醫院引進第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就在不久前的2024年9月13日,北京和睦家的第二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正式裝機落地于北京和睦家中西醫結合醫院",Derek O'Reilly教授自豪地介紹。
至此,北京和睦家同時擁有了達芬奇兩種型號的手術機器人,成為北京首個"雙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加持的非公醫療機構,開創了外科微創化的新紀元。
當然,在迅猛發展的浪潮中,往往伴隨著一定阻礙與挑戰。腫瘤的個性化治療想要真正落地也面臨著重重挑戰。
"我們在實施個性化治療過程中的挑戰主要來自三方面:患者、醫護人員以及藥物",顧艷斐醫生坦言道,"首先,現代患者對腫瘤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他們會通過專業數據庫獲取信息,對新型治療手段的了解有時甚至先于醫生,這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其次,隨著腫瘤學科的細分,醫生需要不斷學習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臨床試驗數據,以保持知識的前沿性。最后,盡管許多新的治療靶點被發現,但相應的藥物卻未必能夠及時獲得,這對臨床治療也構成了挑戰。"
"盡管挑戰持續存在,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專業的精進,我們有信心能夠不斷克服這些難題,提升和睦家腫瘤領域的醫療服務質量。"
從深化專科實踐到全面貫徹MDT,由點及面持續提升服務質量
為了提供高水準的醫療服務,和睦家加強了各個專科的臨床管理架構和臨床實踐監督,每個專科都有一個總部級別工作組,由該專科醫生和護士組成,負責監督管理工作。這些專科工作組被稱為"網絡"。
而在專科網絡建立初期,和睦家也面臨過多重挑戰。馬沛恩教授表示:"專科網絡的標準化難以快速統一。例如,追求國際化時應該參考美國的指南還是歐洲的指南?這些指南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通過討論和協商才能達成共識,這無疑需要時間。"
這一過程中,數據和證據變得尤為重要。"我們追求治療的標準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排斥創新。相反,創新是我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我們不斷地進行評估和驗證",馬沛恩教授指出,"在探索新的方案能否執行時,通常涉及到大量研究證據和實踐數據,如果數據支持,那么新的方案就可能成為新的標準。"
馬沛恩教授舉例道,膿毒癥是一種極其嚴重的醫療緊急情況,它要求迅速診斷并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否則患者可能會面臨生命威脅。根據國際標準,應在一小時內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我們參考國內外的大量指南,并結合規范化流程,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實時提醒,從而確保膿毒癥的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通過持續的研究、分析和改進,通過數據清晰地看到我們在提高治療效率和患者安全方面的持續進步。
專科網絡的搭建為MDT模式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各專科間的協作日益緊密,和睦家不僅在專科內部實現了診療的標準化和優化,也為跨學科的合作搭建了橋梁,實現了由點到面的擴展。
Derek O'Reilly教授表示,每位新診斷的癌癥患者都會經過腫瘤委員會的討論,委員會包括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放射科以及病理科的醫生,有時還會包括像胃腸病學家、心理學家等這樣的專科醫生。我們會在會議上明確診斷、評估癌癥分期,并共同制定治療計劃,包括手術、化療,以及治療順序。這就是我們的MDT診療模式。
MDT在和睦家已成為常態。"每周一下午,我們會進行一次常規的MDT診療,這是我們內部對治療質量進行嚴格把控的重要環節。對于一些疑難病例,各科醫生會提前了解患者情況,做好相應的準備。"同時,顧艷斐醫生強調,MDT過程中,我們必須尊重"兄弟科室"的專業意見,每個學科都有其獨特優勢,我們在不斷更新自己知識庫的同時,也要了解相關科室的最新動態,以便為患者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從腫瘤篩查到術前創新,全面打造腫瘤診療新高地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居民易患腫瘤類型也有所改變。"過去,中國肝癌高發大多是因為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癌癥與肥胖、吸煙飲酒及飲食變化等因素有關。"Derek O'Reilly教授指出。
根據中國癌癥中心發布的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肺癌在男、女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順位中均位居首位,結直腸癌在男性中的發病率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因此,和睦家未來的挑戰就是做好腫瘤的預防和篩查,這同時也是機遇,如果能把握好,我們就能更早期地發現癌癥、防治癌癥,為更多患者帶來獲益。這對我們醫生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外科醫生需要越來越專業化、精細化。"
此外,近年來新興藥物的涌現也為醫生和患者提供了有力武器。顧艷斐醫生表示:"除了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之外,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治療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一些ADC藥物已經成功上市。另外,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也代表了一種新興的治療技術,通過改造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使其能夠更有效地識別并攻擊癌細胞,這種療法為某些類型的癌癥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和睦家正在推進預康復服務。不同于術后康復,預康復是在手術前幾周就開始進行的。
考慮到許多患者年紀較大且伴有多種合并癥,Derek O'Reilly教授及其團隊通過集結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和心理醫生,共同為患者打造一個綜合的身體和心理準備計劃,為后續的治療做好準備。
"通過這種綜合干預模式,包括定制的鍛煉計劃、優化的營養支持和心理健康輔導,我們幫助那些原本因健康原因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達到手術所需的條件。此外,這種術前準備也被證實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風險。這不僅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還能讓他們更快地過渡到下一階段的治療。"Derek O'Reilly教授解釋道。
治療前做好預康復準備,治療中有高精尖技術和MDT護航,和睦家將持續發力,不斷拓寬腫瘤個體化治療的"同心圓",橋接資深團隊和前沿技術,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精準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