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院再遇政策利好
北京2014年4月15日電 /美通社/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日前聯合公布《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出臺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措施。國家衛生計生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司長蘇志近日在例行發布會上透露:就數量而言,公立醫院占比已降到57.8%,社會資本投資的醫院幾乎要跟公立醫院平分江山了。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認為,若社會資本持續投資醫療機構這一勢頭繼續下去,國人“看病難”問題將有望緩解,專業人士判斷:民營醫院快速發展契機或將來臨。
自2009年3月新一輪深化醫改啟動以來,社會辦醫快速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數、床位數、在崗職工數和服務量均不斷增長。據統計,2012年與深化醫改前的2008年相比,民營醫院數量已由5403所增長到9786所,增長率達81.1%。相反,公立醫院數量由14309所減少到13384所,占醫院總量比例從72.6%減少到57.8%。而上述成績的取得,被視為自2009年一系列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9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出臺的利好民營醫院政策不斷。僅在2013年至今就有三大政策出臺,包括《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鼓勵社會辦醫,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
市場化運作,民營醫院優勢凸顯
“民營醫院的迅速崛起,不僅增加了病床數、在崗職工數量和服務量,從一定程度上也分擔了就醫壓力,也給三甲醫院的醫生多點執業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使得優質醫師資源利用更充分。”北京中科白癜風醫院院長韓志國表示,民營專科醫院擁有更多數量的該病種專家,讓患者擁有了更多選擇。處于市場競爭環境的民營醫院,在管理和服務質量上更貼心更人性化。
“我們是政府持續加大對民營醫院扶持的受益者。是由北京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嚴格按世界衛生組織(WHO)診療規范建立的現代化專科醫院。技術層面狠抓治療效果,打造更強大專家團隊,朝更專科化發展。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進行了廣泛深度的合作,結合中國傳統醫學特色建立了‘中科UM-D診療體系’;我們同時也注重品牌發展,注重樹立良好形象,對民營醫院的未來我們充滿信心。”據韓志國介紹,經過8年的發展,目前其醫院已配備了VIP病房中心,設有中央供氧、空調系統、網絡通訊系統、休閑區域等設施,來院患者會有很溫暖的感受。
民營醫院,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全國民營醫院1.1萬多家,占國內醫院總量45%,但消費卻只占全國醫院總體3%至5%,床位數只占約10%,業務量只占總醫療衛生服務的9%,且大多數民營醫院施行家族式、經驗式管理。”韓志國表示,目前,民營醫院受國家用地審批、職稱評聘、醫保定點、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方面政策落實力度的影響較大。如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土地、房產不能用來抵押貸款,其土地只能以自有資金購買。民營醫院融資成本遠遠高于公立醫院,坐診的不是退休醫生,就是剛從學校出來的年輕人,缺少青壯年骨干力量。
“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優惠力度,拓寬民營醫院的人才使用和培養渠道,同時建立多種發展服務模式。”韓志國建議,可由房企建設提供醫療用房,大型醫院管理機構或公立醫院負責管理運營,融資能力強的保險公司以入股方式提供資金支持,建立建設、管理、產權三種分離的發展服務模式是保證民營醫院得以順暢發展的有力措施。
“患者擇院技巧很重要。”韓志國提醒,一看醫院是否獲得市級以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是否按世界衛生組織(WHO)診療規范建立;二是選擇特色專科或特色門診民營醫院。因經營不易,民營醫院往往靠特色門診建立口碑、吸引患者,一般比較可靠;三是看該醫院相關科室有否與領域內權威機構有合作。四是要挑選好的醫師和醫師團隊。如有否三甲醫院醫生坐診、名醫帶隊等;五是考察醫院設備優劣和服務好壞,較好詢問在場病患,其意見具真實參考價值。